第19章 水陸交通走四方(2)(3 / 3)

短途運輸的羊皮筏子,由十三個羊皮胎縛在木頭框架上,由一個筏客子跪在筏邊彎腰扳槳,漂漂蕩蕩,自上遊載著八百多斤瓜果蔬菜,紅紅綠綠,或七八個乘客,膽戰心驚,泊在中山鐵橋左近。再用槳板扛著筏子步行回到上遊,人稱:“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因為筏子隻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流問上。

五行八作顯身手

蘭州人創製灌溉農具,使幹旱的黃河穀地變成瓜果蔬菜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水利、園藝民俗。自明清以來,蘭州為秦州、涼州之間的一個都會,也是全省商貿和販運的樞紐。黃建中〔乾隆〕《皋蘭縣誌》載:“市有五:南市、西市多五穀;東關、新關多孳畜;南門外暨南郭店鋪,則商旅之貨萃焉。”支撐商貿興盛的商販、工匠積澱著各自行業習俗和生活風尚。

水車和“大車頭子”

蘭州黃河兩岸以及夾河灘上,過去分布著二百多輛水車,三輛一組,五輛一組,最多的是十輛一組,吱吱啞啞,倒挽河水,澆灌農田、果園、菜地,使幹旱少雨的蘭州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綠洲,苦瘠隴中的膏腴地區。水車於明嘉靖時期引入蘭州,引入者是段續。他是蘭州段家台(今廣場西口省電信局址)人,世代簪纓,進士出身,官都察院雲南道禦史,因上疏言事,反對為嘉靖帝生父上尊號興獻皇帝,而被投入監獄。後來官湖廣參議,督修興獻皇帝的陵墓顯陵。顯陵在現在的湖北鍾祥,山清水秀,多有竹製筒車倒挽溪水灌田,他仔細觀察,用心揣摸。嘉靖二十年(1541年)致仕回蘭州,到嘉靖三十七(1558年)這一時間段內,創製了水車。這輛水車在段家灣(今省畫院稍東),人們尊稱為“祖宗車”,紛紛仿製,至民國時,從湟水、大通河下遊、黃河段蘭州、寧夏都有水車,水車盡得黃河之利,使幹旱的黃河兩岸多有旱澇保收的良田,段公遺愛大矣哉!水車是用榆、柳、槐等硬雜木製成的。先用黃河石築起兩道名叫“龍墩”的石壩,壩四周打入柳木樁使其堅固而且耐衝刷,形成水車巷。“龍墩”中各砌入兩根名叫“馬口”的木柱。“馬口”上安置馱梁,其上裝置榆木車軸,車軸上安裝車輪。車輪是水車的主體,其中心是輪軸,粗約三尺,輪軸周邊安裝輻條,一耦兩根,輻條外端用一條條木板固定,形成一個大圓圈,成為“綱線”;向內用一條條稱之為“蹬弓子”的木條,固定輻條,形成一個內圓圈。兩圓圈之間裝置刮水板和名叫“挽子”的長方形水鬥。車輪大的直徑有八九丈,小的四五丈。靠岸邊栽樹幹為“鶯架”,其上置承接水鬥倒挽河水的“掌盤”。再栽一溜頂端分杈的樹幹,刮去樹皮,取彎曲自然之勢,架上木槽,將河水引入農田。水車的上遊用卵石砌成一道石壩,呈扇形,可加大水量,加快流速,把河水逼向水車巷,巷內掘有深坑,用石頭鑲砌,形成很大的衝擊力,使上萬斤重的龐大水車轉動起來,提水灌田。一輛水車可灌溉七八百畝。水車是農民的命根子,新水車造成了,要選黃道吉日,由“大車頭子”主持隆重開車儀式,貼上紅紙對聯,供上豬頭、羊頭,焚香叩頭,恭讀祭文,禱告龍王爺保佑,黃河水量充沛,水車穩如泰山。因為遇到旱年,則水車空懸,雨水多的年分,則河水暴漲,水車常常被漂沒,隻有水勢平穩,水車才能正常運轉。然後鳴放鞭炮,開壩放水,轉動水車。之後,大家會餐一頓。

水車的管理者由灌田農民推舉,都是些辦事公道,為人誠實,技藝高超的農民。無論是三輛一組,還是五輛一組的水車,都由兩人管理,叫“大車頭子”,一正一副。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水車順利轉動,倒挽河水灌田,以及組織農民維修水車,疏浚巷道。灌田期,他們住在水車巷道旁的水車房子裏,輪班日夜看護水車,注意水車的各個部件是否牢靠,看水鬥的鉚是否鬆了,刮水板是否掉了,輻條是否鬆動,一旦發現問題,視其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牢車”(刹車)修補,還要關注水壩是否漏水,漏了要及時堵漏。還要及時給車軸膏油,油是用豬板油熬製的。每年灌冬水後,水車停止運轉,“大車頭子”就要拔掉銷子,把水鬥一一拆下,藏在埽台下的窯洞裏,使它潤而不幹裂,次年春天再一一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