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水陸交通走四方(2)(2 / 3)

往來雜遝樂安逸,百日銷鎔歲可必。峽形逼仄山嶓紆,天下神橋此第一。春色綺麗春風翔,岸冰初解浮寒光。廿四钜舸鐵纜長,請看竟日成浮粱。”用簡潔的語氣,描寫出一夜朔風怒號,催站冰橋的經過,以及春風浩蕩中,冰橋解體,重搭浮橋的情景。

立春前後,氣溫逐漸回升,冰橋時有裂縫,北岸陽和處漸次白天融化,夜裏凍結。這時倘走冰橋,往往會發生墜入冰河喪生的悲劇。晚清某春早上,河北某家嫁女,迎親隊吹吹打打,喜客坐拉拉車,浩浩蕩蕩,貪走捷路,踏冰過河,吃完喜酒,喜客們披著午後的暖陽,醉醺醺地又坐拉拉車過冰橋,不意走到河當中,冰層開裂、塌陷,全部溺水而亡,喜事成了喪事。但也有膽大者,圖走捷路,橫握長杆,有如劃槳撐嵩竿,走冰橋。黃國華有詩詠道:“黃河灘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走。猿臂長杆如打槳,悵惘失足一心驚。”這時往往在深夜中,一陣陣巨響,黃河冰橋開裂,蘭州人稱為“河開”。於是流淌冰塊,先是大的,後是小的,直到三月中旬,冰塊才能化盡。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一方麵由於劉家峽、鹽鍋峽水電站的建成,攔截了“洮河飛珠”,另一方麵隨著全球變暖,蘭州黃河段再未封凍,“走冰橋”的習俗隻能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了。

筏子

筏子大致有三種,即木筏、羊皮筏子、牛皮筏子,其水手蘭州人稱之為“筏客子”。它們大體上搞長途運輸的,用十三個皮胎紮成的羊皮筏子短途運客、載物或擺渡。

筏客子用青海和甘肅臨潭、連城等林區的雲杉、油鬆、樺、榆、楊等木料編成木筏,稱之為“串排子”,每筏有二三十根木頭編成,然後掌舵、扳槳漂流而下。遇到礁石亂生、湍流險惡的峽穀,就得拆開木筏,一根一根地放流,出峽後重新編筏。到永靖唵哥集時還可載兩三千斤糧食或羊毛、皮張等。到蘭州騷牛圈子木廠,卸貨拆筏。有的木筏僅在這裏停泊,載上水煙、羊毛、皮張、藥材、水果等,運往寧夏、包頭。

羊皮筏子、牛皮筏子是皮船的一類,古籍中叫“革船”。《後漢書·鄧訓傳》載鄧訓在湟中(今青海循化黃河段),率六千人乘革船渡黃河,擊敗迷唐大豪。這是黃河上遊行駛革船的最早記載。元代潘昂霄《河源記》載忽必烈令招討使都實探尋黃河源頭,在九渡水(今青海果洛黃河段)看見當地人抱著羊皮胎,或坐羊皮筏子渡河。

這是黃河上遊用羊皮筏子渡河的最早記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寧總兵王進寶避實就虛,未從鎮遠浮橋過黃河,而是出其不意地從張家河口乘羊皮筏子渡過黃河,殺進蘭州城,打敗了吳三桂的死黨王輔臣,為康熙皇帝統一中國做出了貢獻,羊皮筏子功不可沒。

清朝至20世紀50年代,皮筏猶如過江之鯽,自西朝東不斷漂過蘭州城外,成為一道生動的風景線。

紮皮筏先要製作皮胎,史書稱為“革囊”。殺牛宰羊後,去頭去後肢,倒掛起來,囫圇剝下皮來,內裝清油、食鹽,紮住頭尾和前肢,懸掛暴曬,不時搖蕩,使油、鹽充分浸潤,逐漸鞣熟脫毛,再把皮胎翻過來,用小刀刮淨殘留肉絲、脂肪,再翻回來,即成。然後將皮胎泡軟,灌入一些清油和少許鹽水,用細繩紮死羊皮胎頭尾及一條前肢,從另一條前肢用嘴吹足氣,用活扣子紮緊備用。跑長途的要用上百個羊皮胎,最大的要用六百多個羊皮胎,用椽子為框架,紮成長近七丈、寬三丈的大筏子,安六把槳及舵,可載三十噸貨物。牛皮胎紮死前肢及頸,不用充氣,運羊毛時,塞滿羊毛,運其他貨物時裝滿麥草,用活扣子紮緊尾部,因之也稱“草筏子”。用一百二十個牛皮袋可紮成長七丈多、寬三丈多的大筏子,也安六把槳及舵,載三十噸貨物。一般裝載羊毛、水煙、皮張、藥材、豬鬃、腸衣等土特產,也捎帶旅客,運往包頭後,再經火車轉往天津、上海等地。就將筏子拆卸,皮胎放氣,曬幹,雇傭駱駝運回蘭州。每年隻能運輸三次。

走包頭的筏子碼頭設在北門灣子(今中山橋南頭至永昌路北口)、水洞樓子(今大教梁黃河沿)。前者有關帝廟、晏公廟,後者有玄武祖師廟,關帝是降服魔怪的神和財神,晏公和玄武是水神。每逢過年過節和有關神祗的生日,由水煙坊等東家出資唱戲酬神,祈求神祗保佑,風平浪靜,人員安全,貨物無損,順利抵達目的地。

貨物在筏邊縱向排列,像兩道矮牆,中間和兩邊留有一排空地,作為通道,亦可保護舵手和槳手,抵擋土匪射擊的子彈,同時可以保持船體的平衡。一架筏子上的筏客子中有一個頭頭,名叫“拿事”,技藝高超,見過世麵,勇於任事,全權負責。自蘭州啟航,得雇幾個“轉峽水手”,以護送筏子安全渡過小峽、大峽的險惡地段,如煮人鍋、大照壁、月亮石等後,返回蘭州。這些河段不是惡浪翻騰的大旋渦,就是峭壁、礁石,稍一疏忽,不是筏子沉沒,就是碰撞解體。晚清,一個洋人傳教士自蘭州乘筏去包頭,峽內驚濤駭浪撲天而下,礁石林立,筏子左拐右拐,艱難而下,筏子直衝一個旋渦中的礁石,眼看就要撞上,洋人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憑著求生的本能,一個箭步縱身跳上礁石,筏子擦邊飛也似而過,把洋人孤零零一個人留在了礁石上,他見筏子就招手呼救,但是水流湍急,無法靠近,最後長眠於礁石上,人們稱此礁為“洋人招手”。其實這個洋人反應太過了,有把式指揮,“轉峽水手”扳槳,安全就有保障了。你看他們劃到水勢洶湧、山形險惡的時分,根據不同的情勢,急促喊道“壓”、“攬”、“抓”、“開”,指揮六把槳協同運作,前呼後應,拐彎抹角,遠遠地漂到崖邊礁前,便敏捷地掠過。把式長年航行這一帶,熟知每一塊礁石、每一處激流、每一個旋渦,猶如解牛的庖丁,目無全牛,在牛骨架裏奏刀,避實就虛,指揮水手安全出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