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店
蘭州的車馬店主要分布在東稍門內外、西關、西稍門外、橋門、鐵橋北金城關至燒鹽溝一帶。接待南來北往的車馬、騾幫。各店都有大車門,院落寬敞,可停放大車、騾垛。有水井,店內四周為客房,有平房,也有兩層木樓,還有廚房,備客人打火做飯。房內盤著熱炕,冬天用現成的幹馬糞煨炕。後院為馬廄,有馬槽、拴牲口的木樁,還有草料房、鍘刀。
一到下午,掌匠領著徒弟,攜帶家當,早早來到車馬店,尋找活兒。待車馬、騾幫住店,倘牲口的掌子壞了,活兒就來了。車戶或腳戶一手牽著韁繩,一手撫摸牲口,使它安靜,掌匠側身摸住一腿,使彎曲,拔去破鐵掌,將蹄子款款放在釘有鞋底的凳子上,把刀把抵在肩窩中,持鏟刀對準蹄底,躬身下壓,鏟平蹄底。夥計側身抓牢牲口腿彎,掌匠嘴中咬幾枚釘子,把馬掌放好,右手持叫做“掌錘子”的羊角榔頭,左手拿稱為“靠幫”的鐵砧子,靠在蹄側,將釘子斜著釘出,再用“靠幫”一端的小鉤,將釘子尖彎成小圈,以防釘子脫落,三下五除二,就將四個新掌釘好,牲口又能輕快、不傷蹄的上路了。
車馬店左近必定有獸醫鋪,門口有木架,將患病的牲口控製其中,獸醫,診斷後,抓好中藥,熬好,倒入盆裏,持“膛角”灌滿,灌入嘴中,一般都能手到病除。“膛角”用牛角製成,呈香蕉形。車馬店附近還有修車鋪,有鐵、木兩匠,隨時為車戶服務,修好大車。
駱駝隊與駝廠
由蘭州朝西向青海、西藏、新疆,朝北向寧夏、內蒙古等地,流通貨物,離不開駱駝隊。因為這一帶多沙漠、戈壁,缺乏水草,而駱駝生性耐饑耐渴,往往一次飲足吃飽後,能夠連續數天不吃不喝,這是其他牲畜無法勝任的。每峰駱駝能馱貨物三百多斤,每天下午出發,行至夜裏十點鍾,可走五六十裏。駱駝怕熱,每年四月天氣轉暖,就要脫毛,還愛得病,這得入駝廠休息,待到八月秋高氣爽時節,駱駝換毛,長出齊刷刷的一層絨毛,各個膘肥肉壯,駝峰堅挺、豐滿,方才出廠馱運。蘭州的駝廠一般設在城外開闊近水處,廠裏建有倉庫,以存放貨物。主要駝廠有設在河北的天成店、合盛店等,設在暢家巷的泰來店、林盛店等。
駱駝隊的駝工叫“駱駝客”,也叫“拉駱駝的”。一個駱駝隊由八九串乃至十來串駱駝組成。每九峰駱駝編為一串,由一個“駱駝客”牽拉。每串第九峰駱駝的脖子上係一個小銅鈴,“叮當、叮當”,清脆悅耳。最後一串由最有經驗、最有本領的“駱駝客”斷後,在第九峰的脖子上係一個長約一尺五的鐵鈴,“哐當、哐當”,洪亮悠揚,可傳二裏之外。駝鈴大小不一,鈴聲各異,行進時鈴聲正常,則表明駝隊運行正常,無散逸、無掉隊的。
駝隊昂首闊步、悠然自得地通過黃河鎮遠浮橋,進出蘭州城,馱來羊毛、皮張、藥材、食鹽等貨物,馱走水煙、磚茶、鐵鍋等,小孩跟在後麵異口同聲地喊:“駱駝高高,馱的水煙包包。水煙包丟掉了,駱駝死掉了。水煙包找不著了,駱駝活了。”昔日在蘭州城內外見到駱駝是很尋常的事,因之產生了許多與駱駝有關的諺語和地名。
如“吃官飯放私駱駝”,譏諷拿公家的薪水,為自己辦私事的人。
“拉駱駝”,諷刺某些人請朋友為一大幫與這個朋友不認識的人辦事。地名有駱駝巷、駱駝灘、駱駝脖子等。小孩還玩“水煙駱駝”的遊戲:一個小孩彎腰摟住另一個小孩的後腰,裝為“駱駝”,第三個小孩騎上,吆喝著緩步行進,嬉笑為樂。
渡口
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黃河渡口,自西向東有小寺溝渡、八盤渡、新城渡、鍾家河渡、青石嘴渡、馬灘渡、黃河沿渡、教場河渡、段家灣渡、空心墩渡、東崗鎮渡、石嘴坪渡、紅石崖渡、白石河渡和一條城渡等,有的是漢代渡口。明清以來大抵用木船擺渡,有舵手掌舵,船夫搖槳渡河。嚴冬初春,黃河結冰,船不能行,旅客徑直踏冰過河。七八月間是汛期,河水猛漲,浪高水急,不能行船,因此每年隻有五六個月才能擺渡。20世紀30年代,渡一人收四十大(一枚銅元為一大),一峰駱駝和一匹馬各收一千大、一頭驢收一百大,每船人馬兼載,由十二個船夫,前後各六人,共搖一把槳。有的兩岸栽樁,固定鐵索,上安滑輪以控製木船,船夫扯動係在岸上木樁的繩子,船就順著鐵索向對岸漂去,稱之為“扯船”。
鎮遠浮橋
唐代,在蘭州黃河段河口一帶建有廣武梁,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浮橋。宋代,在今白塔山下建有浮橋,是宋和西夏爭奪的焦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在宋代浮橋舊址上建成鎮遠浮橋,成為明清時期溝通中原和西北的重要孔道。兩岸各栽兩根鑄鐵“將軍柱”,固定兩條鐵索鏈,維係二十四條木船,置有橋板、欄杆,以通行人、騾馬、駝隊。每年結冰時要拆除,來年開春時要重新搭建。搭建時,要宰羊殺豬,地方官員拈香叩拜,宣讀祭文,禱告河神,保佑搭橋順利,風平浪靜,行旅安全。
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