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窩子
夾窩子,就是騾子馱行的轎子,學名叫做“馱轎”。它的前後都是轅杆,各套一頭騾子,一般由兩個車戶,一前一後駕馭。中間是轎子,跟轎車子差不多一樣大,下部為“牛眼睛”圖案的網兜,以備裝入行李,再鋪氈褥,乘者可坐可臥,很是舒適,是昔日陸路長途旅行的最佳行具。
由於坐夾窩子可免鞍馬之勞,男女老少、中外行者都愛乘坐。
道光時,禁煙英雄林則徐流戍新疆,進入陝甘,有時坐的就是夾窩子。庚子事變,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北,就曾坐夾窩子穿行在荒山溝壑中。20世紀30年代,英美煙草公司的洋人從天津用騾幫馱著香煙,進入陝甘就乘坐夾窩子,行進到蘭州及河湟地區,推銷他們的產品,其中的一個是英國皇室旅長的兒子。
拉拉車
“拉拉車”就是騾馬拉的大車,主要拉運貨物。用硬雜木製作的,由木車排、木轅,木車輪組成,車輪的直徑有四尺多,高出車排許多,也叫“大軲轆車”。最早,在車輪觸地滾動麵上釘滿大頭鐵釘,以減少磨損,後來用大頭鐵釘釘著鐵瓦,稱為“鐵車”,20世紀40年代換為從汽車舊輪胎上切割下來的膠皮,可拉運一千多斤的貨物。40年代後期換為充氣橡膠輪胎,稱為“皮車”。車軸上安有掛木,用來刹車。根據拉拽騾馬的多少,有單套、雙套、三套之分。
清道光間,葉禮《竹枝詞》有雲:“匹馬單騾車是圈,黃煙東去布西旋。高坡欲下先麻腳,加套扶輪曳嶺巔。”寫的就是“拉拉車”長途運輸的情況:將蘭州水煙運往東南,回程運來布匹。下坡時,不僅要緊拉掛木,而且要把一個車輪綁死,謂之“麻腳”,以便平穩下坡。上山時,遇到陡而長的大坡,必須把其他車上的騾馬解下來,在這輛車上加套,車戶吆喝有法,揮鞭有度,旋拽旋歇。歇時將一塊名叫“狗娃子”的木墩,墊在車輪後麵,以防後滑,讓騾馬稍事休息,再奮力拉拽。這樣反複多次,才能將車拉到山頂。有時遇到不太窄的河溝,隻因橋窄,車戶就要將車拆卸,把車排、車輪分別扛過去,再把騾馬牽過去,重新組裝、套車,再赴征程。
車戶愛騾馬如命,停車住店時,不顧疲勞,先解套,在平而軟的土地上,讓騾馬打個滾,消消乏氣,再遛一遛,然後飲水、上草料,有道是“馬無夜草不肥”,夜裏還要起來填草加料。路上給騾馬掛料袋,有時將自用的幹糧掰碎填進去,以增加它們的體力。上坡時,揮鞭響聲特大,僅僅是警策騾馬奮力拉拽,並不忍心抽打。蘭州車戶吆車的口令與東南一帶的不太相同:前進是dei,後退是sa,朝外是ao,朝裏是ei。車戶腰帶上掛著一把鉤鐮刀,月牙形,有鞘,可折疊,鞘的一端呈鉤狀,用來拿牛皮條綰五花籠頭、襻花子,或解皮條疙瘩。遇到緊急情況,如翻車騾馬被套繩絆住,就持刀把套繩割斷,救出騾馬。
蘭州車戶最精彩的一頁是,為了興建黃河鐵橋,千裏迢迢運輸建橋材料。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雙營子被稱為“王大幫”的車戶王新年,率領其他車戶,在天津打造四輪和六輪大車,連同舊式大車四十輛,組成大車隊,從河南新鄉火車站裝上鋼材、構件和水泥,跋山涉水,經西安運至蘭州,為黃河鐵橋的建成立了汗馬功勞。
交通車
交通車是一匹騾馬駕馭的橡膠充氣輪胎客運車,盛行於三四十年代,1955年消失。它的木製車廂寬而高,車頂半圓,四麵開窗,右側前部開門,置腳鐙供上下,車內左右兩側有座位,連坐加站,可拉十幾個人。車站在轅門,可運行到小西湖、五泉山、廟灘子、東崗鎮。桃花盛開時,可拉遊客至安寧堡,觀賞十裏桃花。1942年蘭州市有交通車三百多輛。
洋車洋車是車夫拉拽,隻能坐一人的雙輪車,19世紀80年代從日本傳到東南沿海一帶,故稱洋車,20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到蘭州。洋車一般漆為黑色,木製車廂有座,上裝折疊式半圓形車篷,下安金屬車輪,用的是充氣橡膠輪胎,車轅由榆、槐木製成,右轅前端安著銅製小喇叭,車夫拉客奔跑時用於警示行人,讓其讓路。1934年,蘭州有洋車二百多輛,大都齊排排地停在轅門西柵子待客。昔日,女娃娃跳橡皮筋,唱:“拉洋車,好買賣,姑爺爺拉的姑奶奶。”用來伴奏。
50年代,三輪車傳入蘭州。
這是在洋車的基礎上,前麵加一個車輪,有車把、車座、腳踏子、飛輪、鏈條、閘、手掣銅鈴,車廂加寬,可坐兩個人。工人騎車蹬輪,就可拉客上路。這兩種人力車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城市客運工具。
推車子
推車子是木製獨輪車。車轅與車排連為一體,前窄後寬呈梯形,長七八尺,寬處兩尺多,窄處一尺五左右。前端裝有車輪,直徑一尺多,前部橫向卯有木桄子,成為車排,以備裝貨載人。後部為車轅,轅頭裝有皮帶,車夫雙手扶轅,肩挎皮帶,推車行進。推車子用於短途運貨,車夫大都在鬥行門口停車待雇,人們買上兩口袋糧食,約三百斤,雇車推往家中。有的載的貨物重一些,路長一些,坡多一些,就會在車前係條繩子,由另一人拉拽,推拉配合,往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