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風味小吃最誘人(1)(3 / 3)

顧客買時,小販切下一片,再切為長條,盛碗,調上辣子等調料,提起湯瓶澆些醋,就可食用。其味特辣,辣得流淚,鼻頭沁汗珠,直覺清爽香美可口。這固然與調料的選料和烹製有關,但是更與蕎粉有關。說是蕎粉,其實跟蕎麥粉無關,而是用扁豆粉製作的,因而有獨特的風味。

烤乳豬的

烤乳豬是蘭州厚德福等飯館的名菜,實際上隻有民間廚子所烤的才是正宗。20世紀40年代烤乳豬名手有三人:一個叫劉福,四十多歲,以賣鹵肉為生,住炭市街西邊彭家大院內;一個叫劉老五,約五十多歲,住官園(今民勤街);還有一位住井兒街姓王的,賣鹵肉和茴香饃饃。

顧客一般將廚師請到家中燒烤,廚師派徒弟先去修灶和收拾案上物件,並帶上白案(烙餅的配料)。顧客預付十元錢,讓他到鄉下捉宰最上乘乳豬。廚師把乳豬宰後,滾水燙洗褪毛,去掉內髒、板油、蹄尾,剔掉三根前肋,衝洗幹淨,備烤。將木炭火生著,用鐵叉叉好乳豬,置火上炙烤,吱吱發響,不停翻動,使其均勻受熱,豬皮就會發出黃色小泡,這時用長針刺出很多小眼,使水分釋放出來。小眼噗噗滲出油時,用清油敷滿豬身內外,塗上蜂蜜水,繼續翻烤,以防皮焦瓤生。最後,還得塗抹香油,用文火烤一刻鍾,而後香味撲鼻,鮮豔奪目,即算做好這道菜。其間約上下內外左右翻動三百多次,費時約一小時。

將烤熟的乳豬切成薄片,放盤,上桌。佐餐調料有蝦醬、甜麵醬、芝麻醬、椒鹽、小蔥段、心裏美蘿卜板凳腿條,就著荷葉餅享用。最後上由乳豬骨頭煮的原湯,打一些蔥蒜芫荽末,卻看不到一點油花,其美味醇香,無與倫比。

賣臘肉的

清同治間,蘭州就有臘肉客叫賣臘肉。說是臘肉客,都來自鞏昌(今隴西),賣的是鞏昌臘肉,春來夏去,蘭州人稱之為“鞏昌臘肉客”,簡稱“臘肉客”,由於他們切肉的技藝很高,也叫“刀把式”。

每年春節前後,鞏昌作坊主把臘肉發運到蘭州黃家園,並租房居住批發,每個作坊主有幾個刀把式。刀把式向作坊主批發臘肉,煮熟後零賣。刀把式都是身強力壯的農民,他們的家當是一個紅黑鋥亮的長方形木盤,長三尺左右,寬約尺五,能放多半扇臘肉。肉的斷麵下支一段黑紅鋥亮的木塊,以顯示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紋理:肥膘亮若水晶,瘦肉豔似桃花,十分誘人食欲。斷麵前放一塊小案板,一把牛耳尖刀。他們肩扛木盤,臂挎活動支架,穿行在大街小巷之中,邊走邊吆喝:“臘肉嗷——號嗨!”人們聞聲就會拿碗、拿碟子來買,臘肉客將木盤放在活動支架上,切下一條,再片為薄片,裝入碗碟之中,人們一次也就買八兩一斤的。也有把木盤放在飯館門口叫賣的。

鞏昌臘肉,不肥不膩,鹹淡適宜,鮮嫩可口,最宜作漿水麵的配菜。也有用鍋盔夾臘肉吃的,實際上是土產的三明治。鞏昌臘肉有這等風味,主要是選用岷縣、漳縣、宕昌覓食草藥以及蕨麻的生豬為主料,用靖遠一帶的含硝的雪花鹽,投入花椒、小茴香、薑皮、砂仁、豆蔻等十幾種調料,經過一係列程序醃製而成的。20世紀40年代,是臘肉在蘭州銷售的鼎盛時期,有了長年販運臘肉到蘭州批零出售的坐莊戶,作坊主發運蘭州出售臘肉的有二十多戶,其聚集地以黃家園為中心,發展到了西關、木塔巷等地。僅1943年,就銷售了十八萬多斤。一到端陽節前後,蘭州街頭就見不到臘肉客的身影了,他們紛紛回到鞏昌,搶收麥子去了。辛苦了半年,也就能掙上三五十元法幣,以補家用。

蘭州人至今仍有賣臘肉的遊戲。大人把小孩扛在肩膀上,一邊快走,一邊喊:“臘肉嗷——號嗨!”小孩就會笑得喘不上來氣。但是,小孩渾然不知賣臘肉的是何物。

賣鹵肉的

賣鹵肉的均為蘭州人,最常見的扛一塊案板,上放鹵肉。也有挑擔的:木籠上是一塊案板,擺著半扇子鹵肉,剔去肋條,用黑紅色的木條墊起,顯示肉的斷麵,中間是雪白的膘,上下是紅黑透亮的外皮和肉。有一塊小案板、一把牛耳尖刀和一杆無盤稱,用一個“3”字形的鉤子,勾肉而稱。另一頭擺著鍋盔和備份鹵肉。

他們到處叫賣:“鹵肉嗷——號嗨!”顧客買上一斤八兩的,小販一刀切一片,一稱八九不離十,還要搭上一小塊。然後一手按肉,一手持刀片肉,刀工極好,片得極薄,薄到透明的程度,肉片大小相差無幾,每片皮膘肉俱有。將肉片盛在碗裏,或夾在鍋盔裏,再澆上一些清亮的鹵油,味道分外鮮美。盛鹵油的是個長方體鐵皮盒,彩印紅紅綠綠的圖案,還有拉丁文字母,上部有個小嘴,這盒是德國的染料盒。昔日,人們少葷腥,偶爾割上一些,解個饞,而且專要肥的,卻不患高血壓、高血脂病。豬是糧食喂的,無垃圾豬、泔水豬之說,其肉自然香美。

高三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