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七月初七,稱七夕節、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日及前後數日,蘭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則稱為《牛郎與織女》,場場人滿,座位兩側的站票區都讓觀眾站滿了。劇情是這樣的:牛郎父母早逝,經常受哥嫂虐待,每天放牛在外。牛郎長大,老牛(牛金星下凡所變)讓他偷去沐浴的織女衣裙,以此為緣由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發現後,捉回織女,牛郎牽著老牛,挑著孩子追將上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急忙拔出金簪一劃,一條驚濤駭浪洶湧的銀河出現,將牛郎織女分割兩岸,兩人垂淚相望。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發了善心,恩準每年七月初七,讓喜鵲搭橋,兩人相會。20世紀50年代,秦劇團運用電光布景,藍天銀河,一群喜鵲搭成長長的鵲橋,牛郎織女踏橋而行,相會於鵲橋,場景動人。
蘭州人有在七月七夜晚觀測銀河的習俗,大人們給小孩指指點點,在廣袤的星空尋覓牛郎星與織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銀河如帶,東岸的是牛郎星,發出橙黃色光芒,屬天鷹座,有三顆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為牛郎挑的一雙兒女。而牛郎星東南的六顆牛宿星被視為牛郎牽的牛。彼岸的織女星發青光,屬天琴座,也是三顆,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呈三角形分布,被認為是織女的梭子。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台一、二、三、四,被視為織女的織布機。這無形中給富於好奇心的兒童傳授了一些天文知識。傳說七月七那天,司空見慣的喜鵲沒了蹤影,也聽不到“唊唊唊”的叫聲,人們說喜鵲都上天搭鵲橋去了。
《皋蘭縣續誌》:“七月七日,婦女祀星乞巧。”《皋蘭縣續誌稿》:“七月七日,兒女設瓜果於庭前,祀星,穿針乞巧。”這表明至遲在清代,蘭州姑娘們就有在七月七夜晚乞巧的習俗,小姊妹們過乞巧會,院中擺上小桌,供上時鮮瓜果,擺上針線剪刀,向織女星焚香禱告禮拜,引線穿針,乞求織女賜給聰明,使自己心靈手巧。
之後,躲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1915年,蘭州進士王烜賦詩詠《七夕》:“彩樓針黹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來。聞說相思無限苦,情思斬斷即仙才。”“瓜果庭前眾女兒,巧娘祭罷愛遊嬉。閑歌一曲長生殿,好為今宵譜竹枝。”就是民國初年乞巧習俗的寫照。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為道家的中元節,為地官校籍赦罪之辰,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考校神、人、動物的表現,以定賞罰,據說祭祀地官,能求免罪。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與目連救母的傳說有關。“盂蘭盆”為梵語,是解救倒懸的意思。傳說如來佛弟子目連之母褻瀆佛教,死後倒懸地獄,目連乞求佛超度,佛要他在七月十五,備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大德眾僧,使其母解脫,後來形成盂蘭盆節。此節也有洋節元素,隻不過中國化了。而老百姓則於是日,攜帶瓜果、香紙、蠟燭,上墳祭拜先人,敬獻西瓜梨桃,以表敬意。夜晚則在黃河沿上施放河燈,以度墜入冥海中的亡靈,走向光明再生之彼岸。河燈是這樣製作的:先在方形小木板正中固定土蠟燭,在其外圍用穰穰子圍成圓形,粘上粉紅紙剪成的花瓣,使之成為一朵盛開的蓮花,大者如盆,小者如碗。放河燈的地點有三:鎮遠浮橋南頭往西,甘肅舉院北城牆後,水車園三輛水車以東。
七月十五之夜,人們祭拜之後,點燃土蠟燭,放燈河中,燈少者百十盞,多者數百盞,隻見朵朵蓮花,搖搖曳曳,時浮時沉,隨波逐流,飄蕩而下。順治七年(1650)七月十五之夜,陝西總督孟喬芳為追薦戰死的亡靈,一次從蘭州黃河鎮遠浮橋放入五千盞河燈,蔚為壯觀。抗戰開始,日本飛機空襲蘭州,為了防空需要,省防空司令部禁止放河燈。抗戰勝利後,放河燈的習俗漸次恢複,解放後逐漸消失。
中秋節
酷暑消退,天高氣爽,蘭州城裏瓜果飄香,迎來中秋佳節。此節有拜月、吃月餅習俗,一般合在一起進行。明清以來,蘭州的八月十五夜間,連回娘家的媳婦都要趕回夫家,全家團聚。院內供桌上擺月餅、西瓜、醉瓜、酥蜜梨、紫檎、葡萄、紅棗,紅翠金黃,流香溢彩。供品中必有蘭州晚熟的大西瓜,將其削成鋸齒形,相互齧合的兩半,可扣成一個整瓜,以增進美感,顯示技藝。孕婦根據所削鋸齒數來占卜:奇數生男,偶數生女。待月亮升空,焚香燒紙叩頭,禱告太陰星君保佑全家平安、莊稼豐收。看著彩雲追月,爺爺奶奶則教孫兒念頌兒歌:“月亮月亮光光,貓兒跳到缸上。缸上一塊肉,貓兒吃上不咳嗽。”稚嫩的兒歌中待皓月當空,月光如水之際,全家分食瓜果月餅,共敘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