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轅門正中,疊累八仙桌兩三層,為商號競放爆竹處,商號以每夜放炮時間長短、轟轟烈烈的程度,競爭高低,顯示財力,比拚氣魄,以求來年生意火爆,財源茂盛。一時之間,炮聲轟隆,震耳欲聾,煙霧繚繞,火光衝天,花炮紙碎屑如雨花四散。鑼鼓喧騰,社火狂舞,觀眾如堵,一會兒擁向前去,一會兒退向後去,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不愛熱鬧的人擁在金石巷口,隍廟巷中,聽太平歌手大顯才藝。好家圍成堆,唱家在太平鼓與銅鈸的伴奏下,用粗獷高亢激昂的調子,演唱《三國》、《說嶽》、《水滸》及秦腔故事。有長篇,也有短歌,多為自編唱詞,合轍押韻,用以勸善懲惡。有的是兩人對唱,唱家甲先唱:“一見兄台笑開懷,躬身施禮請過來。這幾天沒見兄台麵,好一似烏雲遮青天。”唱家乙接唱:“曹操帶劍入了宮,嚴世蕃搜杯斬莫成。秦檜害死嶽元帥,董卓大鬧鳳儀亭。”唱家甲答唱:“玄郎醉哭鄭子明,伯約受降天水關。關老爺單刀赴江東,飛虎大戰黃華山。”清道光、鹹豐間已有元宵節唱太平歌的習俗。蘭州回族舉人馬世燾的《蘭山竹枝詞》吟詠道:“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疑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蘭州是瓜果蔬菜城,因之有的唱家將其編為太平歌:“牙牙油,樹葉黃,哈密瓜瓜為了王。西瓜地中大將軍,蕃瓜田裏傳將令。
調來了山後的老沙蔥,地搭菜滿川把營紮。蕨菜將軍把手伸,心閑無事的嫩扁柏,它在石崖頭上站。這才是瓜果蔬菜點將的表白。”唱詞幽默詼諧,根據蔬菜瓜果各自的特征,用擬人的手法,編排為兵將戰陣,實際上反映了蘭州為軍事重鎮的文化心理積澱。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五泉山、白塔山公園舉辦迎春燈會,70年代西固福利區由中央廠礦企業舉辦元宵節燈會,相沿成習。形式上多有創新,大型組燈較多,造型別致,采用聲電機關,人物能轉動,傳出樂曲。內容上則“破舊立新”,逐年剔除了所謂被誣蔑為“四舊”的富有傳統文化內容的彩燈,代之以革命化彩燈。廠礦文化宮及機關單位多舉辦元宵有獎燈謎會,而今則由大商廈舉辦,以聚攏人氣,擴大商品銷售,往往比作媒體廣告得益為多。
清乾嘉道時,十六日,婦女多出門探親,謂之“遊百病”,以除病、避災、祈福;夜則乘轎車子觀燈,盛極一時。晚清民國以來,“遊百病”習俗式微,十六日夜,家家戶戶將敬神、敬祖先的紙馬、紙帛等收集起來,在大門外焚化。再紮一把草,點燃後在各房門口燎一下,送到大門外點燃柴草,全家大小跳躍火堆,意在燎去不祥和晦氣,求得吉祥安泰,迎來財運,因之有“火燎財門開,鬥大的元寶滾進來”的諺語。火堆熄後,揮鍁揚起餘燼,以預卜年成豐歉:餘燼呈現穗狀,據說當年麥子豐收;呈粒狀,糜穀要豐收。20世紀50年代以來,則在元宵節之夜跳火堆,至今此風不衰。這就意味著過年步入尾聲,但各寺廟唱會戲,好家唱小曲等文藝活動一直進行著,直到正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