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曆程習俗(4)(2 / 3)

之後是高蹺隊,踩著兩米左右的高蹺,扮裝秦腔中的《三國》劉關張、曹操、諸葛亮,《水滸》中的武鬆、林衝,以及包公、秦香蓮等等人物,在鑼鼓點子中扭秧歌圓場。有的武藝高強,善於騰跳劈叉,以險取勝。清光緒間鬧元宵,陝甘總督左宗棠所部湘軍,踩著高蹺,能從馬道登上城牆,表現各種驚險動作,其身手矯健,令人刮目相看。最後壓陣的是鐵心子,由陝西各字號集資舉辦,選五六歲的兒童,紮在道具上,穿上鮮豔的戲裝,裝扮成秦腔折子戲的角色,組成一台台固定人物造型,由壯漢抬行,以險、奇、妙、美取勝。李彥貴《賣水》,黃桂英站立扁擔上掩袖暗泣,使人擔心扁擔失衡而墜地。

《鳳儀亭》貂蟬揮舞長袖,站立在呂布翹起的翎子上,輕柔的翎毛竟然能支撐一個人!各鄉社火隊進城,必定先到蘭州府隍廟上香,先向城隍爺獻演一場,再到布政使署、陝甘總督署(轅門)等衙署表演,各衙署放鞭炮迎接,演後贈送賞錢,並給社長披搭紅綢,以示“普天同慶”、“與民同樂”之意。然後到字號或紳士門前表演,均鳴鞭炮迎社火,以糕點、茶酒款待。

鬧元宵

蘭州的元宵節有四大主題,一為吃元宵,二為燈會、猜燈謎,三為放煙花爆竹,四為鬧社火、唱太平歌,其核心是一個“鬧”字、一個“圓”字,要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盡情宣泄,合家團團圓圓再團聚一次,節後各奔四方,勤勤懇懇埋頭勞作。明清以來,盛行鬧元宵的習俗。據《皋蘭縣續誌》載,乾嘉道時,蘭州人於“元宵前後四日,作粉粢,饋元肴,夜煙燈、簫管、彩帳、錦屏、秧歌、社火、侲童、番鼓、侈麗甲於隴右”。

元宵以桂花冰糖核桃仁餡的居多,有自家滾製的,更多的是甜食店滾製的。店家將一盤盤點有狀元紅的元宵碼成金字塔,聽任顧客購買。為了招徠顧客,特用棉花團成元宵,點上狀元紅,在方盤裏碼成金字塔,掛在店鋪門口,分外醒目。親朋互贈元宵,用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願。十五晚宴,每人必品元宵,取意合家團圓和睦,表達在新的一年裏幸福康樂、日子甜甜蜜蜜、諸事圓滿的心願。

正月十二三,全城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西大街(今張掖路西段)、萬壽宮(今通渭路)、轅門東西柵子(今中央廣場東西兩側)、綢鋪街(中央廣場南至武都路什字)以及廟宇等公共場所,用布幔搭成燈棚,懸掛大紅宮燈、玻璃燈、羊角燈、各色花果動物造型燈與方紗燈,各字號亦懸各種彩燈,並粘有燈謎條,備有元宵、筆墨、小帽等獎品,供人猜射。方紗燈四麵多繪連環畫,題材取自《三國》、《水滸》、《封神榜》、《西遊記》、《東周列國誌》等,刀馬人物、仕女文士,無不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十三日謂之“試燈”,十七日謂之“殘燈”。

夜幕低垂華燈齊放,燦若霓霞,爆竹轟響,焰火升空,鑼鼓齊奏,社火穿城,士女傾城而出,金吾不禁,盡情觀賞。道光丙申(1836年)元宵節,甘肅布政使梁章钜乘興遊賞,與民同樂,他發覺:“蘭州府城西火祖廟,元宵燈火最盛。”火祖廟即早先的臨夏路小學。此廟曾懸乾隆間臨洮詩人吳鎮所撰一聯:“鑽燧木先春,食德飲和,且自披星朝赤帝;觀燈天不夜,衢歌巷舞,何妨捧日待黃人。”上聯歌頌火神教先民鑽木取火熟食而脫盡腥臊的功德,下聯概述蘭州人觀燈鬧元宵,社火、太平歌響徹不夜天的盛況。這表明蘭州元宵節張燈結彩、放焰火的習俗跟酬謝火神,不使發生火災的迷信心理有一定的聯係。

清代某年元宵節,西關十字陝西商號“泰源永”的東家,見一個壯漢提著一副豬下水,從西關火神廟出來,走進他的商號,他大吃一驚,疑心火神爺要照顧商號,遂從消災免禍的善良願望,每年支銀二百兩,精製花炮,於元宵節在火神廟前大放焰火酬神,也起了擴大商號影響的作用,一直延續到40年代。花炮用層層草紙卷裹藥料而成,粗如水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觀眾早已雲集西關什字,有的人生怕看不清爽,就站在房頂觀看。屆時,“泰源永”的學徒抱出花炮,穩穩置放,引燃火線,刹那間,焰火噴射升空,高達二十多米,呈現出各種圖案:有的是一片茂林修竹,有的是當空盛開的朵朵菊花,同時夾雜著陣陣啁啁啾啾的鳥鳴聲,把夜空照的通明。大人們引頸觀看,小孩們試探著朝前看個清楚,又怕火花落下燙著而趔趄不前。其間,“泰源永”多次燃放鞭炮,迎來各路社火隊,做精彩表演。焰火、社火一直持續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