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報表分析的基本依據當然是企業編製的會計報表。但是,為了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滿足報表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報表分析人員應該盡可能搜集其他有關資料。資料的來源渠道不外乎企業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麵。取得這些分析資料的難易程度主要取決於報表使用者是企業管理者還是企業外界有關方麵。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報表分析,很容易取得深入分析所需要的資料。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使用者服務的報表分析,則比較難以取得公開的會計報表之外的其他資料。但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報表分析者還可以從證券交易管理機構取得有關資料,此外,某些經濟新聞媒介的有關信息也可以作為報表分析的參考依據。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銀行考慮向企業貸款時,可以要求企業提供較公開的會計報表等更為詳細的資料。在一些西方國家,企業的債權人還可以從某些征信機構取得各種財務信息。
3.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
會計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這就要求在明確報表使用者的目的這一前提條件下,根據需要和可能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關於各種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將在後麵講述。
4.確定適當的評價標準
不論采用什麼方法進行報表分析,都必須確定某種評價標準,以判斷報表分析所揭示的關係是否對報表使用者有利。常用的標準有以下兩種:
(1)企業過去的績效。將當期所分析的數據同前期按同樣方法所求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可以評價企業某方麵情況的變化趨勢,有時還可據以預測未來。但采用這種評價標準,仍然缺少一個評價的絕對基礎。例如,去年的利潤額為銷售收入的4%,今年為5%,這種比較雖然能夠顯示企業獲利情況得到改善這一事實,但並不能說明今年的5%是理想的或適當的,因為可能有證據證明這一比例應該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如8%)。因此,僅有企業過去的績效這種標準,在很多情況下還不能全麵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
(2)同行業先進(或平均)水平。將企業的某方麵數據與同行業平均水平或某種預定的標準進行比較,有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現狀。例如,某公司本期銷售收入下降8%,而其他同類型企業的銷售收入平均下降15%,這種比較表明該公司的績效是有利而不是不利的,它意味著該公司在同行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
財務報表分析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為:
1.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
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及營運能力,便於企業管理當局和其他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經營業績,並通過分析,將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區分開來,以劃清經濟責任,正確評價經營者的工作業績,並據此實行獎優罰劣,以促進經營者不斷改進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2.衡量企業現在的財務狀況
通過財務指標分析,了解企業現在的財務狀況,不斷挖掘企業改善財務狀況、優化財務結構的內部潛力,進一步提高企業對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為企業未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
3.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根據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分析,便於會計報表使用者預測企業的未來前景,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四、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的數據資料
財務會計報告的數據資料是進行分析的初始資料,這些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於企業內、外兩個渠道。但是,無論是企業內部資料還是企業外部資料,都具有強烈的目標規定性。應該說,企業內部的信息主要來自於財務信息資料,其基本組成即會計報表、附表及其附注說明。企業外部的信息則來自於對特定的經營環境的分析。報表分析資料的收集究竟在多大範圍和時空內才能充分地滿足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的要求,這不僅取決於分析者本身識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取決於分析者能夠從外部獲得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從資料的內容上看,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的資料主要有會計資料、業務資料和其他資料三類。
(1)會計資料,主要以企業會計報表為主。
(2)業務資料,包括各類商品的貨源、采購、銷售、儲運、運輸,以及經濟合同、客戶變化等經營業務方麵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