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非要上大學
有一句俗話說:“木匠若蓋房子,人多反誤事。”也就是說人各有所長,木匠不做木匠活而去蓋房子的話,人越多越會誤事。因為不是任何人都有木匠的天分。所以,能發揮各人的潛力,才能為自己帶來幸福。
現在的日本每5個人中就有2個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日本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的確為大家的幸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目前這種擴充教育的正麵效果正逐漸負麵化。在過去,日本教育可以繼續往前跑,所以才隻顧跑。但是,如果因為疲倦而突然倒下來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必須在往前跑的過程中,逐漸決定停止的地點。
實際上大學也不見得能將每個人教育成畢業後就可以發揮所學的人才。除非資質頗高的人,否則大學的知識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負擔。所以依照各人的情況,有的上大學,有的上高中,有的上初中就可以。這樣對他本人或社會來說,反而更幸福。
總之,有人說能上大學才是幸福,也有人說就是因為上了大學才讓人更加不幸。能夠發揮各人的天分與特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才會表現出來,這才是“自然”。正如每一個人的容貌都各不相同一樣,因為各不相同,我們才能分辨各人的存在,倘若每一個人都相同,就太不“自然”了。
正確地應用知識
孔子曾說“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秩序要進行調和,把它運用在社會上,使每個人都能完全自由地發揮天分,並且有秩序地貢獻社會,那麼社會就能日新月異,發展得有條不紊。
為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去探索其原理及方法,這就是學問的使命。如果一個人熱心地埋頭於學問,但是他所研究的內容卻無法對這個社會提供任何借鑒,那麼這種學問無異於“空中樓閣”,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為了不讓學問流於形式,成為一種主義或學說,充分發揮出學問的力量,就必須秉持一顆率直的心。學問如寶劍,有了利器才能發揮本能,活用心術。能辨別出事物真相的率直的心就是學問發揮力量的利器。
所以,要使學問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就必須以這種率直的心來闡明事物,如果這種心態能夠活用於各個方麵,人類就會產生繁榮的局麵。
不要被知識役使
教育造人,即培養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與天賦,目的就是提高人性,使人類心智活動中樞的知、情、意三者圓滿調和,成為完好之人。倘若沒有受過調和知、情、意的教育訓練,就很容易被知識役使,成為知識之奴。
如果僅注意到人的智慧或者才能,而忽視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就不可能招來繁榮、和平與幸福。鬆下認為,謀求知、情、意的調和及提高人性,是教育的根本。
人類倘若放棄這種根本的教育,就無法培養人的本能,而隻能給予知識技能,結果隻是具有知識技能的動物而已。為了避免這一點,除了學問技藝之外,更需要在根本上去思考人生的方向。
日本自古就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即不僅要了解學問技藝,而且要把這些學問技藝學成,體悟在心,提高人性。
但是,直到今天教育仍然偏重於學問和技藝的傳授,而對啟發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人生之途的教養卻忽視了,學習者的觀點也是這樣的,認為隻要能夠學會學問和技藝,一切教育就算都完成了。
殊不知,要學成知識技藝是比較簡單的,隻要肯吃苦,反複練習就能學會。而教養就不同了,不僅教的方麵要認真,學的方麵也要篤實,兩方麵共同勤勉努力,才能獲得。這種教養的功夫和成效,不能馬上顯露效果,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與潛移默化才能在個人的言談舉止之間有所表現。
而學問技藝隻要在學習的時候專致努力,就能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果。也正因為如此,急功近利的人們逐漸忽視了教養的培養,讓學問技藝喧賓奪主,教與學不再以講求品性修養為重點,速成班技藝反而成了教育的重心。
日本的教育可以說把了解的事情和做的事情完全區分開來了。在美國,雖然他們也把研究作為首要的工作,但是他們認為即使通過研究有了透徹的了解,如果不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踐,那無異於畫餅充饑,是不會對生活有任何幫助的。
要樹立將知識轉化為價值的觀念,這種想法在過去日本很少有人教。因此,常有人說,日本的教育是零賣知識,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警醒的。
如果從統計報表上看,日本的教育製度是相當完備的,因為日本教育人員的數量居世界前列。在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國家建設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這種教育到底取得了什麼結果呢?老實說真是不值得一提。
最顯著的證明就是直到今天,人民還在貧困與混亂中掙紮。當然,普通的知識是可以教出來的,而且日本在這方麵也盡了很大的努力,效果也很明顯,但是對人生的正確態度,卻沒有好好地教導出來。這就好像造好的佛像模型,忘記將靈魂裝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