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九課 直麵創業成敗(2 / 3)

於是,“七匹狼”另辟蹊徑,匠心獨具地製定出一套以“狼”文化概念為核心的“名牌、文化與企業”一體的市場營銷戰略,在以務實勤勞的作風改變經營渠道、管控方式的同時,迅速引進新的營銷手段,采用了快的流通方式,先將批發渠道改成總代理製,後又開創出全新的特許專賣經營模式。而專賣店不僅隻是在賣服裝,還特別注重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雙重塑造,這是“七匹狼”渡過危機的很重要的因素,而多年建立起來的誠信體係也為扭轉困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學會放棄,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離開渾濁的封建官場,這是潔身自愛的放棄;毛澤東“招了招手”,毅然離開苦心經營的井岡山根據地,這是戰略抉擇的放棄。

丁磊不僅對網易發展的過程拿捏得到位,對於自己的成長經曆,他也把握得恰到好處: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當取則取,當舍則舍。他清楚地知道應該去的方向,但是當他在自己的方向上撞了“南牆”的時候,他不會執著地繼續撞,而是暫時“妥協退讓”,以便有充分的時間來繞過“南牆”,從“南牆”下麵鑽個“地洞”爬過去。深得進退之道是他的聰明之處,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

1997年 6月,公司開始正式運作。由於有著先前在飛捷打工時開辟 BBS(電子公告板 )的經曆,丁磊很快開設出了網易 BBS,大批飛捷 BBS的網友們被網易吸引了過去。同時,丁磊利用公司電腦上剩餘的空間推出了 20M的免費個人主頁業務。因為有著網易 BBS的人氣,加上口碑相傳,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有 2萬多人來申請網易的免費個人主頁。當時上網的中國人不過 10萬,很快網易就被 CNNIC評為最佳網站的第一名。

1997年,互聯網在中國還隻是個新生事物,在看不清盈利模式的情況下,丁磊決定在網站內容建設上先退一步,而將寫軟件、賣軟件作為公司發展的重點,這樣可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最初,丁磊和同事們寫了一個搜索引擎,但當時中國的網站隻有 200多家,開發出的搜索引擎無用武之地,於是轉向開發後來的“分布式免費郵件係統”。

在創辦網易之前,丁磊就知道美國有一個非常火暴的 hotmail,可以讓網民在網上免費收發電子郵件,但當時中國沒有。丁磊原本想買 hotmail的軟件,為此還借了 50萬美元,但 hotmail開出了一個天價,讓他隻好放棄購買他人產品的想法。於是,他一鼓作氣和夥伴們拚搏了 7個月,開發了類似 hotmail的“分布式免費郵件係統”,而且設想將免費郵件和 163、263這樣的數字結合起來。但這套軟件網易無法自己使用:第一,因為電信局不允許網易自建係統獨立運營;第二,硬件配套需要上百萬,網易拿不出這個錢。丁磊想把這套軟件出售,但是誰會購買一套供別人免費使用的產品呢?雖然這套郵件係統可以吸引人氣,但在當時人氣並不代表清晰的盈利模式。這個時候,運氣幫了丁磊的大忙。

丁磊回憶說:“當時美國《商業周刊》 11月的封麵故事講的是 hotmail在美國如何盛行的事,文章刊登不久,國內的媒體就傳出微軟用 3.5億美元收購 hotmail,這時當初拒絕過我的客戶開始主動給我打電話。”

於是,丁磊那個隻有 8個人的公司竟然在 1998年年底有了 500萬元的利潤。

1998年 9月,網易將它的主頁改成網絡門戶,啟用 netease。com(後來又改為 163.com)的域名。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丁磊一拍腦袋就決定的。他說:“做門戶公司很冒險,因為你的收入源將由軟件收入變成廣告收入,那時候很少有公司願意在網絡上做廣告。我的同事也想不通,說我瘋了,賣軟件這麼好賺錢,如果改成門戶,公司就會變成吃錢的大怪物。我說不管怎樣,我決定做了,我說你們要看到公司在未來兩年或者三年發展在什麼地方,那時候上網的人會很多,潛在的廣告價值很巨大。”

於是,丁磊在沒有任何風險投資介入的情況下,把所有賣軟件賺的錢統統扔進了門戶建設。至此,新浪、搜狐、網易三足鼎立的局麵開始形成。

2000年 6月 30日,網易登陸納斯達克。但跟中華網登陸納斯達克的火暴情景截然不同,網易股票上市當天就跌破了發行價。時運不濟,此時的互聯網泡沫已到了瀕臨全線崩盤的境地。納斯達克的股價在網易上市之前就已經開始全線下跌,無數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公司倒閉,當時網絡廣告的收入對於運營一個龐大的門戶網站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這時候的丁磊,不得不重新回歸到一線銷售的角色。他整天都在外邊跑,請教了很多人,逐漸發現了短信業務。丁磊回憶說:“一毛錢一條短信,成本隻要 5分 5厘,我非常積極地與移動合作。我說,網易有用戶,有郵箱,有免費個人主頁,如果我們每個月從每一個用戶身上賺一塊錢,我們公司就能盈虧持平。”

除了短信業務,丁磊也想到了網絡遊戲。 2000年,索尼和 EA已經開發出了網絡遊戲,當丁磊找到他們想把他們的遊戲引進中國市場時,他們卻拒絕了,理由是“中國太多盜版,所以不考慮中國市場”。丁磊在氣憤之餘花 30萬美金買下了國內一家 8個人的小公司,在外界的一片質疑聲中,他抽調了公司最優秀的一批員工開始開發自己的網絡遊戲。

當互聯網廣告在大勢下難成救命稻草的弱勢時期,丁磊避實就虛,將全部精力用在開辟新業務模式上。幾年之後,短信業務讓網易走出了互聯網泡沫的陰影,挨過漫長的冬天,網絡遊戲讓網易重振雄風,在互聯網第二個春天到來的時候大放異彩。

不過,網易在推出第一款遊戲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網易的第一款遊戲《大話西遊》推出不久,便招致了網民的一片投訴聲,這個遊戲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有一個工程師想要創新,在遊戲客戶端裏潛入了一個 IE瀏覽器,結果這個 IE瀏覽器經常跳出來導致遊戲客戶端死機,使用者必須重啟電腦。

當時的網絡遊戲市場還沒有成熟,就連後來大名鼎鼎的盛大公司也處在隨時崩潰的各種危機中,這時候丁磊並沒有放棄。“我對我們的同事說,能不能重新寫一次,我的目標是穩定。同事說,‘老板,沒有問題,給我們 6個月的時間’。”

2002年 6月,《大話西遊 2》誕生,這一次無論是客戶端還是服務器都很穩定。開始時,用戶並不多,總共還不到 3000人。於是丁磊就找到了步步高的老總段永平請教營銷問題,然後定下了兩條營銷原則:第一,定價要定市場上最高的價格,韓國遊戲三毛錢一小時,網易四毛錢一小時,因為真正喜歡這個遊戲的人不會在意這一毛錢,增加一毛錢實際上為公司增加了 33%的利潤;第二,不做隻求短期利益的事情,不定包月製度,這樣玩網易遊戲的人就比較有理性,遊戲的壽命就會很長。最終,用戶規模從最初的 3000人增加到了最高規模時的 55萬人。隨著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作為第一家盈利的門戶網站,網易的股票價格開始在納斯達克上“芝麻開花節節高”,最高值接近 70美金,丁磊也成為了福布斯 2003年的中國首富。

懂得放棄,是靜下心來當一回醫生,為自己把脈,重新點燃自信的火把,照亮人生中不如意的症結,然後分析與成功失之交臂的原因,根據自己自身的特點重新選定一個目標。

1993年,在漢卡整個行業不景氣時,史玉柱準備推出多媒體教育軟件,這個項目被史玉柱認為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場革命”,這無疑是史玉柱對這一項目的最高評價。直至今日,多媒體教育軟件仍在市場上盡情地賺取可觀的利潤,足見教育軟件的開發的確是一項前景廣闊的事業。

已經將工作重心從技術轉移到市場的史玉柱更是在這個時候拿出當年閉門造車研製第一代漢卡的勁頭來投身市場推廣工作,十分果斷地大手筆投入了 1000萬進行多媒體教育軟件的開發和推廣。但多媒體教育軟件的投放並沒有如他想象中順利,不僅沒有帶來他認為的“革命”,反令他在這上麵栽了一個大跟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多媒體教育軟件依靠的是中文之星的支持,操作十分繁瑣,而且缺乏硬件載體,使得這一套看似完美無缺的軟件無法適應市場。

之前,史玉柱還曾嚐試進軍手寫電腦。他一次次抓緊推進漢卡的更新升級,足見他對這一觀念的深刻理解。手寫電腦在當時看來,無疑是一項十分先進的科技成果。據說,當時巨人手寫電腦的銷售並不是在珠海進行,而珠海這座新興城市的一些企業卻帶著政府領導的“緊俏物資”的批條慕名前去購買手寫電腦。到 1993年年底,隨著手寫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跟進,巨人實現產值 1.3億元,純利潤達到 3500萬元。

然而,這樣緊俏銷售的局麵僅僅持續了不到兩年,隨著大量企業的湧入和更為小巧的掌上電腦的推出,巨人的手寫電腦市場被一再地蠶食和吞並。 1993年平均一台手寫電腦的銷售利潤達 500元,而 1995年已經銳減至 50元,僅夠維持基本的成本以及日常開支之用,並且還需要提供繁雜的售後服務。

史玉柱的這兩次市場遭遇並非技術的失誤,而是沒有強大的硬件支持,相比國際知名的微軟,我們不得不看到比爾·蓋茨相比史玉柱而言潛在的巨大優勢——硬件支持。如果在美國,史玉柱也許能和比爾·蓋茨一爭高下,因為在當時的環境裏,美國有著實力強大的硬件生產廠家,而在中國,市場卻不盡如人意。缺乏相應的硬件匹配技術的史玉柱隻能從軟件開發中賺取短期的利潤,然後一走了之。這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個有著遠大企業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也是無奈的。

史玉柱需要做的不僅是反思,也不僅是不停地開發市場需求的軟件,因為硬件支持問題始終是製約巨人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可以巨人當時的資金水平,也不可能自創一個硬件生產平台,這成為史玉柱的一根軟肋,一處無以言說的致命傷口。撫平這處傷口所付出的代價遠遠比再受一次傷還要來得慘烈,所以史玉柱有些不舍但是又異常堅定地選擇了退出 IT行業。既然無法解決硬件問題,與其在軟件行業泥足深陷,不如抽身而退,去尋找另一片廣闊天地。

此時,風靡美國和日本的生物製品使史玉柱下定決心進軍保健品行業。他的這一舉動並非隻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一定時期的醞釀。 1993年 8月,史玉柱一手建立的巨人生物開發公司便是最好明證。早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將目光瞄準了保健品行業。

在史玉柱看來,選擇做保健品可謂是理由十足:其一,保健品市場呈倍數增長趨勢,他預言這將是 21世紀發展最快的三大產業之一;其二,保健品市場的進入機製受限較少,但又是一個能夠快速啟動的市場,隻要保健品企業能夠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較好的產品,再加上到位的廣告宣傳,其回報率定能在短時間內體現效益和價值。保健品的開發和生產成本也遠比電腦業低得多,且美國火熱的保健品市場運作也帶給史玉柱不小的憧憬和期望;其三,相比較巨人一直從事的軟件開發行業,保健品更具有受眾麵廣,消費群體龐大的特點。

於是,史玉柱以腦黃金這個健腦產品打頭陣,進入保健品市場。之所以將健腦產品作為首選,也是頗具深謀遠慮的:在當時的保健品市場中,健腦產品尚屬空白,進入缺乏競爭對手的市場無疑讓史玉柱和巨人快速盈利的勝算大一些。

事實證明,腦黃金產品從 1994年 5月 8日到 1995年 2月 18日這整整 9個月時間裏,在供貨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回款突破1.8億元的令人歎為觀止的驚人成績,腦黃金取代巨人漢卡成為巨人新的搖錢樹。 1995年,巨人共推出 12種保健品,投放廣告 1個億,史玉柱被《福布斯》列為大陸富豪第八位。

雖然後來由於巨人大廈的樓層從 19層增加到 72層導致巨人集團的整體業務停滯,以至於旗下所有保健品退出市場,但是當時腦黃金等巨人保健品的推出卻成為了一段不可磨滅的輝煌曆史。

對於駛錯了方向的船舶而言,任何風都是“逆風”。同樣,對於錯誤的戰略而言,任何戰術都是沒有意義的,縱使湊一時之效,解燃眉之急,也難逃最終失敗的命運。

俞敏洪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他學習滑雪的過程,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示,其中一個啟示就是:“隻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進。你停下來的本領越高,你的勇氣就越大,向前滑行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凡是成就大事業的人,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拐彎,什麼時候該停止,什麼時候該後退。”

充滿智慧的放棄,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拋棄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永不言敗

在一個充滿機會、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中,成功並不難,未來誰能夠從失敗中站起來才最關鍵。

每一次成功都是以許多的失敗為起點的。成功者也會經曆失敗,但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們失敗之後,不是為失敗哭泣,而是從失敗中總結出教訓,並重新站起來,發奮上進。可失敗者則不然,他們失敗之後,便一蹶不振,始終生活在失敗的陰影裏。

聯合其他人創立暢網科技,並任首席技術官的陳曦對創業的理解是:“創業就好比攀爬一座高山。當創業者在山腳下抬頭仰望頂峰時,總是有征服它的欲望。整個攀爬的過程也充滿了樂趣和困難,令創業者著迷,甚至流連忘返。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站在高山的頂峰,總有下山的時候,要時刻準備好下山。登頂不代表完全成功,下山也不代表完全失敗。下山後,要再去征服新的高峰。人重要的不是從 0變成 100,而是從 100變成 0後再變成 100,這才是困難所在。”

成功學作家 Orison Swett Marden曾寫道:成功的第一部分是發現價值,第二部分是緊盯價值。每個創業者都要有信仰和勇氣,並能大膽跳向未知。在那些想要創業的人當中,僅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勇氣開始並始終如一,發現價值,然後緊盯價值。失敗的恐懼,比其他因素更能讓人踟躕不前,它會令行動癱瘓。但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用勇氣與堅持貫徹你的計劃,相信自己有取得成功的能力,永不言棄。

丘吉爾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演講是在一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那次演講也許是世界演講史上最簡潔的一次。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隻講了一句話,隻是不停地強調這句話,那就是:“永不放棄決不決不決不!”台下的畢業生們都被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深深地震撼了。

丘吉爾用他一生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本沒有秘訣,如果有的話,就是用感恩的心對待自己,讓自己永不放棄。隻要我們堅持到底,永不言敗,對目標和信念始終執著,那麼,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聰明的創業者會把失敗當朋友,視其為一種激勵。事實上,許多創業過程中的轉機,都是在犯錯以後才會出現的,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堅持正確的東西。走近每一個成功的人士,你就會發現,他們都是經曆過那麼多的失敗之後,才成功的。

俞敏洪在《永不言敗》中寫到:“一個人的成功過程是不斷在失敗中尋找、把握機會的過程,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人生是不豐富的人生,就像白開水,純淨卻沒有味道。”

“我在生命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敗,但最後也正是這些失敗及其背後隱藏的機會成就了我。最終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藏在失敗背後的機會也許是最好的,這也使我進一步增強了堅強麵對失敗的勇氣。到後來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變成了我的一種常態,在失敗麵前,我會不斷激發自己的鬥誌,就像高爾基在《海燕》中所說的那樣:讓暴風雨(失敗 )來得更猛烈些吧!”

“一個人可以在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成長,就像在腐朽的土壤上可以生長出鮮活的植物。土壤也許腐朽,但它可以為植物提供營養;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智慧和勇氣,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隻有當我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麵對失敗和挫折,我們才能有所收獲,才能變得成熟。而那些失敗和挫折,都將成為生命中的無價之寶,值得我們在記憶深處永遠深藏。”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隻看到某種憂患。未曾失敗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過,挫折其實就是邁向成功時所應付的學費。創業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有沒有學到東西。失敗就是付學費,早晚不同而已,越早付就付得越少。

美國股票大亨賀希哈曾經說過:“不要問我能贏多少,而要問我輸得起多少。”輸不起,是人生最大的失敗。人生就猶如戰場,勝負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誰是最後的勝利者。輸了並敢於認輸,為大丈夫。認輸並非弱者,輸後不想或不敢再搏者,才是真正的弱者。以平常心來看待成功和失敗,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努力向成功邁進。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敗就是一個個大石塊,當我們可以以平常心坦然麵對這些石塊的時候,經過自己的奮鬥就能把這些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終日想著那些不幸的經曆和已經犯過的錯誤,隻會加劇自己的傷痛,隻會讓你對未來的看法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消極。所以,忘記過去的成功與失敗,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們便會從未來的朝陽裏看見另一次成功的契機。

有一個泰國企業家,玩膩了股票後,轉而去做房地產。他把所有的積蓄和銀行貸款全部投進曼穀郊外一個備有高爾夫球場的 15幢別墅裏。

別墅剛剛蓋好,就出現了亞洲金融風暴,他的別墅一間也沒有賣出去。企業家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別墅被銀行查封拍賣,甚至連自己安身的居所也被拿去抵押還債了。情緒低落的他,完全喪失了鬥誌,他怎麼也沒料到,從未失手過的自己,居然會陷入如此困境。有一天,他坐在早餐店裏,忽然靈光一閃,想起太太親手做的美味三明治,決定要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當他向太太提議重新開始時,太太也非常支持,還建議丈夫親自去街上叫賣。企業家經過一番思索,終於下定決心開始行動。從此,在曼穀的街頭,每天早上大家都能看見一個頭戴小白帽,胸前掛著售貨箱的小販,沿街叫賣三明治。

“昔日億萬富翁,今日沿街叫賣三明治”的消息,很快便傳播開來,購買三明治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有的是出於好奇,也有的是因為同情,當然更多人是因為三明治的獨特口味,慕名而來。從此,三明治的生意越做越大,企業家也很快走出了人生困境。

這個企業家名叫施利華。幾年來他以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獲得了人們的尊重,後來更被評選為“泰國十大傑出企業家”之首。

在失敗麵前,從來就隻有兩條路,要麼沉淪自己連同他人的希望,要麼站起來,成為自己和他人的驕傲。虎嘯深山,魚遊淺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生命的極致,必將來自於不懈的奮鬥和拚搏。當我們遭遇了失敗,不應該把時間花在悔恨上,而是要鼓起勇氣,靜下心來認真查找我們存在哪些薄弱點,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這才是我們重新開始的關鍵。

美國的矽穀有著“創業大本營”的美譽,在這兒,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倒下,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創業者一夜暴富。美國知名創業教練約翰·奈斯漢說:“造就矽穀成功神話的秘密,就是失敗。失敗的結果或許令人難堪,但卻是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在失敗過程中所累積的努力與經驗,都是締造下一次成功的寶貴基礎。”

成功需要經驗積累,創業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失敗中跌打滾爬。隻有在失敗中不斷積累經驗財富,不斷前行,才有可能到達成功彼岸。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成功者所犯的錯誤比失敗者多得多,但你不能因為失敗多而放棄。”成功者永遠在不斷嚐試,而失敗者總是退縮、逃避。失敗者以前似乎從不犯錯誤,而最終的成功者似乎總是在犯錯誤。因此,亨利·福特的一句話我們應該永遠牢記:“當一切似乎都不順利的時候,請記住——飛機總是逆風而起的,而不是順風而起。 ”

讓我們來看一看史玉柱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 1989年,深圳大學研究生畢業,隨即下海創業;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史玉柱擔任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5年,被《福布斯》列為大陸富豪第八位; 1997年,巨人大廈停工,巨人集團名存實亡; 1998年,二次創業,注冊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推腦白金; 2000年,在短短三年內一躍成為中國保健品行業新一代的盟主; 2001年,收購巨人大廈樓花並還債,新巨人在上海注冊成立; 2004年,成立上海征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進軍網絡遊戲產業; 2006年,《征途》創造同時在線人數 68萬人的業界曆史紀錄,公司籌備上市; 2007年,《征途》同時最高在線人數突破 100萬,成為中國最火暴的網遊。

“巨人”歸來了,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這就是強者的表現和硬漢的本色。也許,這才是史玉柱最值得稱道之處,他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副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畫卷。

史玉柱的傳奇經曆告訴我們不要畏懼失敗。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失敗,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處很大部分就在於正確對待失敗。史玉柱曾說:“當巨人一步步成長壯大的時候,我最喜歡看的是有關成功者的書;在巨人跌倒之後,我看的全是有關失敗者的書,希望能從中尋找到爬起來的力量。”

從平庸中崛起,從失利中掙紮,從弱勢中奮進。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戰場上勇往直前的戰士,每一個足跡都是一曲蕩氣回腸的雄壯戰歌。麵對失敗,史玉柱不斷總結,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史玉柱運作腦白金之前,保健品行業的慣例一直是先提貨,第二次提貨的時候,再把上次的款結清,這還是最好的一種模式,很多都是代銷的,全部賣掉之後才能回款。當年他運作腦黃金等產品時也是采取這樣的方式,結果導致 3個億的爛賬收不回來。當史玉柱再運作腦白金的時候,吸取了以前應收爛賬的教訓。他可以傾盡所有猛砸廣告,但是不再采取代銷的方式,絕不賒賬。他堅持“錢不到賬不發貨”的經營原則,保持了公司無一分應收款的良好記錄。

在巨人集團轟然倒下的日子,史玉柱經曆頗多,感慨良深,正因為如此,他寫下了如下的文字作為一種曆史的記錄:

“這幾年裏,我三次去見馬克思,但又都回來了。一次是在 1997年 8月,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到了海拔 6000米高度,筋疲力盡的我發現氧氣袋吸空了,但還是讓我逃出了死神的魔爪;另一次也是在 1997年,在西藏開車時,遇到公路塌方,車頭都埋入了石碓,就差幾秒鍾就完了;第三次是在 1999年 9月,在安徽黃山附近,我開著豐田吉普,車上有上海綠穀老總呂鬆濤,車子以 120公裏的時速前進時,摔入了一個 7米的山穀,但是,我又一次奇跡般地活下來了,不過,在我臉上留下了永遠的記憶,從此,我再不戴玻璃鏡片的眼鏡了,改用樹脂片。”

“最難過的一段日子是 1998年上半年,即腦白金上馬前後,那時我連買一張飛機票的錢都沒有。有一天,為了到無錫辦事,我隻能找到副總借錢,他個人借了我一張飛機票的錢, 1000元,飛到上海,當天趕到無錫,住到 30元一晚的招待所時,女服務員認出了我,但她並沒有譏笑我,相反還送了我一盆水果。那段日子,我真的是一貧如洗。”

“最難忘的一刻是 1997年 1月,‘巨人倒下’的事將出未出的時候,那時,我們珠海巨人集團在黃山北大門的太平鎮上開業務會,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突然,珠海傳真來了,傳真稿上《深圳導報》頭版刊發的《‘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圍》的標題赫然醒目。這時,我捧著傳真,足足沉默了半個小時。我感到,天要塌下來了。事實上,這是‘巨人危機’爆發的起點,在這以後的一個月中,鋪天蓋地的新聞圍剿開始了,國內外罵巨人的文章有好幾百篇,香港媒體還專門開設了專版,連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的報紙都有。”

史玉柱說:“我相信福禍相依的老話。不過從前還是太順。我很感激這一跤。上次我和劉永行談,他實際上也在不斷地摔跤,不過他那好像感冒,感冒讓他免疫力增強,身體強壯。雖然增長不是很快,但是時間一長總量就很大了。我從創業那天到我跌倒那天中間就沒感冒過,結果一摔就是一個大跟頭。不過摔跤這一課是肯定要補的,否則還是不能長大。不管政治、軍事還是經濟,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李嘉誠還要跳樓呢,共產黨沒有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也總結不出十大軍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