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與人打交道。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打交道的高手呢?這個問題是人生中一個大問題,因為打不好交道的人,就無法結成一個能幫助你成功的“圈子”。
孔子說: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以濟和。
”馭人亦如此。
(一)曾國藩禦人內經
用人總是有一定角度,有一定心計不管怎麼樣,沒有人才的到來,禦人就是失敗的。
而曾國藩在這方麵則有獨到的見解。
1.在最關鍵的時候,拋出圈套
到處給別人設陷阱,不是高手,是低水平的;不會設陷阱,就會遭別人誣陷之害。
曾國藩平時不計較得失,總是在別人算計的關鍵時刻用早已撒出的圈套,套住對方。
因此,人人都害怕曾國藩這一絕招。
禦人不是簡單的管人,而是一定要點住對方的“穴位”。
有些人總是忙忙碌碌,不停地解決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效果卻並不一定好。
曾國藩平時采用的禦人術是在小事上仔細觀察,卻並不表露看法,在關鍵時刻就點住對方的穴位,讓對方無話可說。
的確,禦人不是簡單的管人,而是一定要點住對方的“穴位”。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很多對手,他們可能是威脅你順利發展的大敵。
天下最好的藥,如不能對症,也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效果。
曾公認為對人也是如此,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便指其謂君子或小人,則必被刀俎。
曾公就是這樣以徹悟人生之眼透視對方。
或迎頭一擊,或溫柔賠笑。
用人是為了創造事業,如果不能真正辨清所用之人,那一切都是徒勞無益,不如不用省心省事。
(1)三種不可抬舉之徒
成功者的標誌首應是懂得用兵之道,不是盲目用人。
故曾國藩琢磨對手有一套陰陽之道。
有些人沒有眼色,自命清高,以為誰都是他的腳夫,這種人不可重用。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好。
讓我們來看一下曾國藩的用人智慧:
跟隨曾國藩從軍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謀劃策的幕僚和下屬,都希望得到曾國藩這位“盟主”舉薦而飛黃騰達。
曾國藩對下屬和幕僚確也不慳舉薦,但他舉薦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確實為他幹,不怕難苦,不講條件,否則他是不肯保舉的。
此外,還有三種人曾國藩不願保舉,一是才高德薄名聲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遷升太快的人,一是個人不願出任者。
第一種人如周騰虎、金安清等,往往是一經保舉,即遭彈劾,心欲愛之,實卻害之。
例如,周騰虎剛受到奏保,即遭連章彈劾,遂致抑鬱而死,使曾國藩大為傷感。
他在1862年9月的《日記》中寫道:“接少荃上海信,知周騰虎在滬淪逝。
老年一膺薦牘,遽被參劾,抑鬱潦倒以死。
悠悠毀譽,竟足殺人,良可憐傷。
”曾國藩從此接受教訓,其後屢遭彈劾、名聲極壞的金安清在幕中為他出力效命之時,力排眾議,堅持隻用其策,不用其人,並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解釋說:“眉生之見憎於中外,斷非無因而致。
”“今若多采其言,率用其人,則彈章嚴旨立時交至,無益於我,反損於渠。
餘擬自買米外,不複錄用。
”
第二種人如惲世臨、郭嵩燾等,皆經曾國藩直接間接地奏保,於二年之內連升三級,由道員超擢巡撫,複因名聲不佳,升遷太快而被劾降調。
曾國藩亦從此接受教訓,待1865年10月清政府欲令李宗羲署漕運總督、丁日昌署理江蘇巡撫而征詢曾國藩的意見時,曾國藩即直抒己見,並提出自己的理由:認為一歲三遷已為非常之遭際。
該員廉正有餘,才略稍短,權領封所未免嫌其過驟。
丁日昌雖稱熟悉夷務,而資格太淺,物望未孚。
洋人變詐多端,非勳名素著之大臣,不足以戢其詭謀而懾其驕氣。
該員實難勝此重任。
總之是不同意這種安排,以杜升遷太驟之弊。
結果,清政府接受了曾國藩的意見,隨即撤消此議。
至於第三種人,本人不願出仕或不願受人恩德,受保之後本人不以為思,反成仇隙,說來頗令曾國藩傷心。
雖未知其姓名,卻可斷定確有其事。
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談到奏保之難時說:“近世保人亦有多少為難之處,有保之而旁人不以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為德反成仇隙者。
餘閱世已深,即薦賢亦多顧忌,非昔厚而今薄也。
”這可以說是曾國藩的閱曆之得,經驗之談。
2.容不容之人,方不被人暗算
自私的人恨不得全部吃盡天下的蛋糕,不讓別人沾一點利益,因此本性狹隘的人,難以成大事。
曾國藩最強的本領是去容不容之人,不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壞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