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管人戒術(5)(3 / 3)

有些下屬不習慣被責罵,有的甚至要求上司誇獎自己,他們會若無其事地說:“我是那種不被別人捧就沒有幹勁的人,若被責罵的話,就會想辭職不幹!”

這類型的下屬其實就是將自己的個性隱藏起來,當然也掩藏自己應負的責任。

他們卑怯,卻又要求他人不能批評隻能讚揚,非常自私自利、好逸惡勞。

若聽到有人說:“這兒的水好喝!”他一定會搖著尾巴狂奔過去。

若你的手下中有這種類型的人時,你必須在平常使預備好各種批評的方法,並且努力使他了解你真的很重視他。

一般來說,非常討厭被責罵的人,總無法了解被批評始於何時,以及將以何種方式結束,他就是害怕這一點。

因此,當你對下屬說:“你來會議室一下。

”花上個三十分鍾,你一麵聽他的辯解,一麵指出他的犯錯之處,而在批評之後,就應該以“今後要更加小心”這句話來作為結束。

這類批評的方式在使用幾次之後,通常被責罵的人就能事先做好心理準備。

即使在被批評時,也能暗自忖度:“再忍耐十五分鍾就可告一段落!”若下屬能夠達到此境界,他再也不害怕批評了。

如果被批評的機會增加,下屬甚至能夠分析主管們的習性,比如“那位主任相當重視不二價意識”“對於顧客抱怨的處理很敏感”及“似乎極端厭惡遲到”等等。

批評他人是件苦差事,被批評者更不好受。

但批評對雙方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你應盡可能地將批評提升為更進步的重要台階。

隨著批評機會的增多,你會成為批評高手,而對方亦能成長為一個能夠適當應付批評的職員。

換句話說,批評與被批評的“呼吸”會漸漸地融合成一體。

此“呼吸”在任何場合,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它在人與人的交往上,是一個不可欠缺的互動關係。

若不充足,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會變得不投機,永遠無法了解對方的用意。

交涉、折中、討論、辯解、質問、謝罪等等,皆是由於“呼吸”的融合才有其正麵的意義。

若欠缺“呼吸”,批評與被批評就失去了意義,你將因此錯失難得的成長機會。

當人們認真地向對方興師問罪時,才會說出真心話。

批評者也好,被批評者也好,若雙方皆能以誠心來溝通,相信可以更加深彼此的理解程度,對於往後的一切事物,亦能產生相當大的助益。

若你將此機會視為仇恨或者無視其價值,則相當令人惋惜。

“雖然有些不放心,但是已經批評過,相信他應該能理解了!”當你有此念頭時,批評行為便可打住。

然後最好在一旁默默地觀察下屬的反應,再思考對策。

批評時,即使下屬沒有作適當的回應,你也不要生氣,也許他已經在反省,並且改善自己的工作態度。

有時,下屬理解的程度,通常會超乎你的想象。

即使如此,你的內心依然感到不安。

你會掛心下屬若繼續做相同的任務,應毫無問題,但若有一天下屬被調到其他部門服務時,會不會無法適當地處理客人的抱怨?然而凡事並非全如你所想的那麼困難,理應不會發生這種狀況。

以前那位輕易提出辭呈的下屬,在習慣了工作性質,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成為一位能夠圓滿解決各種問題的上班族,此類例子可說屢見不鮮。

身為主管的你不要太鑽牛角尖,不要雞蛋裏挑骨頭嘮嘮叨叨說個沒完,這才是上策。

當下屬沒大沒小,沒上沒下的時候,你一定要該批評就批評,不要再三容忍。

4.嚴辭拒絕過分的要求

有的下屬自恃和領導關係良好,經常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作為領導你一定要嚴辭拒絕,即使以前你曾答應過。

作為主管,難免會有下屬向你提出要求,有些要求是合理的,但有些則令人難以接受。

此時要能夠明察秋毫,不要糊裏糊塗就答應,否則到時無法兌現,難免會遭致下屬的非議。

“以前另一個上司,他也說過同樣的話,他能夠做到承諾,而這個上司……”

“我們不再信任上司了,我們老是在受欺騙……”

被下屬這樣批評,作主管的內心一定很不舒服,假使真像他們所說這樣,那也難怪他們會懷恨在心了。

對這些怨言,你惟一可做的,就是設法實現諾言,假使不能做到,也要使下屬了解你的困難所在。

“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我已經在想辦法,你能否再靜待些時候。

真心誠意的說明,下屬必會體諒你的。

有些下屬喜歡表現自己,卻苦無機會,於是便借著發牢騷,或向公司提出無理的要求,來找公司的麻煩。

對這類人,則要給他一點警告,不可讓他肆無忌憚。

例如,可請他人轉告:“有不滿的話,直接來跟我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