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管人智術(36)(1 / 3)

以平常人而論,如果桌上擺三、四部電話,尚可以應付得來,如果超過了六部電話,連哪一個在響,大概都分不清楚。

同樣,如果要使數人同時運作,就得適當地加以分組。

以一個2000人的公司為例,可以分成5個部門,一個部門又可以分為4個司,一個司下可分5個股,每股之下再分4個組,這樣最小的組織單元就僅有5個人。

適當地把權責委任給各部門經理、主任、股長、組長,那麼指揮兩千人,就如同指揮4—5個人一般輕鬆。

軍隊的組織常采用三三製,這樣的組織最容易指揮,辦公室、工廠自不必像軍隊那麼嚴謹,可以稍為放鬆一些。

比如說一個股長如果管理20名車床工的話,他可以把他們分為3個組,自己隻需指揮3個組長即可。

指揮的人數與號令、命令、訓令之間有很大的關係。

體操的號令,隻要有一個聲量可以傳到很遠的麥克風,一個人就可以指揮幾萬人,因為體操的動作都一樣。

如果每個人的動作都不同,也就是說對每個人都得下不同的號令時,那麼能夠指揮的人數頂多就是3人,而且3人就足以讓主管手忙腳亂了。

而訓令的方式隻在於表示意圖,實行的方法采用放任為主,所以是一種能指揮最多的人數的方式。

至於編組中的個人,必須隻接受一人的命令,進行動作。

如果有兩位上司的話,他們一旦同時下了不同的命令,就會使受令者難以適從。

因此當適當的組織形式健全之後,各級領導就必須盡量避免越級指揮,也不容許下級隨意越權上報。

舉例來說,部門經理最好不要越過各室主任而直接命令股長,而且還要避免同級的兩個部門同時對一個下級單位發布命令,因為一旦這些命令是相互衝突的,那麼組織的工作就會發生混亂。

14.給予自由發揮的機會

主管要管理部下,但也不能對部下管得過死,如果主管過於嚴厲和苛責,那部下就會畏手畏腳,組織行為就會趨於僵化。

有時候,主管適當地創造出一些空間供下屬發揮自己的能力,反倒能有益於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這就像在駕校中一樣:駕駛教練相當吃力,初學者要開車過橋,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讓旁觀者心驚肉跳,可是他本人卻一點也不了解其危險性,所以很難處理。

另外,如果是自己在駕車,即使自己的水平多麼的不濟,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是可以立刻處理的,但是一旦教別人駕駛時,由於駕駛的人不是自己,因此就一直提醒學生要注意某些細節,以免真的發生危險時卒不及防人仰馬翻。

可是對於學生來說,自己原本要做的事,老師還要喋喋不休,難免心生厭煩,甚至產生反抗心理。

“我現在正要這麼做呀,還嘮叨什麼?眼見得要衝出路基了我還會不知道踩一下刹車嗎?……”

駕訓班的教練雖然相當了解學生技術不佳,卻要經常忍住不對學生嘮叨,但是如果不叮囑他們幾句,又怕真的會發生危險,再也沒有比這種工作更難的了。

許多駕訓班的教練很少說好聽的話,就是因為有這種精神狀況所致。

實際上如果改變這種教育方針,讓學員盡可能隨便地駕駛,不要求他們開得多麼高超,反倒容易教會。

因為這樣一來,學員們就不會那麼在意開得好不好。

而且意外的是他們的駕駛技術也不是原本想像的那麼危險。

學員們駕駛起來也不再畏畏縮縮了,而且手腦並用,真正做到了操作自如。

許多駕訓班的教練認為學員的操作方式太慢,那是因為他們總是從自己的立場(熟手的立場)來間接操作(通過學員的頭腦與手腳)的緣故。

另外,教練若以“不要造成事故的條件上起步,對學員的遲鈍反而更加無法忍受,結果更使學員變得遲疑不決。

如果將這種警告的方式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學員的運動神經反而能自由伸展,那麼就能更快地進入狀態。

主管對部下也是一樣。

主管在業務方麵已經十分熟練,但部下可能尚處於學習階段,所以主管千萬不要期待部下做得跟自己一樣的完美。

更不能因為部下的不熟練就束縛他們的手腳。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在對待下屬的問題上,主管就要學習這種氣概!

15.注意勞逸結合

對於一個初為主管的人來說,最初開始帶部下時,最感到遺憾的肯定是工作日太少:一星期隻有5天,主管常常抱怨為什麼要搞大禮拜?而抱怨每個月最多隻有31天,而不是35天,40天,也是常事。

當然,新主管們對每天的休息時間也視為眼中釘,他們喜歡自作主張將中午的休息時間縮短為30分鍾,主張把上午10點和下午3點的10分鍾休息時間完全取消。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一定得讓部下休息的時候,他們就親自動手,代替部下工作。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工作時勞逸結合是管理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