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畢業於北京大學)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企業管理上,如果缺乏長遠目標或是目標不明確,企業的經營運作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這樣就分散了企業團隊的凝聚力,而且管理者也很難將各部門的行動協調一致。正是如此,管理者要懂得為大家塑造一個美好的願景,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鬥誌,盡自己最大努力為企業創造價值。
讓我們看看那些世界級企業如何描繪他們的願景:
惠普公司:為人類的幸福和發展做出技術貢獻。
玫琳凱公司:給女性無限的機會。
蘋果公司:讓每人擁有一台計算機。
騰訊公司: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
AT&T公司:建立全球電話服務網。
華為公司: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
迪斯尼公:成為全球的超級娛樂公司。
索尼公司:成為最知名的企業,改變日本產品在世界上的劣質形象。
沃爾瑪公司:給普通百姓提供機會,使他們能買到與富人一樣的東西。
可見,優秀的企業都有自己明確的發展願景。所謂願景,其實就是企業上下一致,努力實現的目標。
威爾·羅傑斯說,人們應當設立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而那些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高而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隻不過是美麗的肥皂泡,終究是要消滅的。這樣的目標給人以挫敗感。例如一位大學生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大學一年級賺十萬元錢,一部分作為學費,一部分給家裏,一部分用於戀愛消費,還有一部分用於買電腦。這個目標雖然是清晰量化,也有完成期限,但是不可實現的。一個好的目標應當是隻有通過勤奮努力才可能達到的。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一個好的目標應當是高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平衡,是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最佳結合。
需要注意的是,目標設立同樣不能脫離外部條件。人總是社會中的人,人的成功總是由社會來評價。社會需要什麼?供給情況怎麼樣?某個社會領域中資源的競爭激烈程度如何?這些都是設立目標時不可回避的問題。提前進入到一個無競爭的領地與雞蛋碰石頭去與行業巨頭叫板,顯然是兩種經曆和結局。
許多年前,哈佛大學為了研究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特意對一群畢業生進行調查。當他們將要離開校園時,都對人生目標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隻有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找到這群學生,並且調查了他們的生活,那27%沒有目標的人,在工作和生活在上都十分失敗,他們沒有做出過任何成績,一事無成,現在還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那60%目標模糊的人,也沒有太大的成就,總是在埋怨現實中沒有機會讓他們施展才華。那10%有清晰目標但比較短期目標的人,他們都躋身到社會的上層,生活過得很好,但由於他們沒有在某方麵做更多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也極其有限。那3%有清晰而長遠目標的人,他們工作中即使遇到許多別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都以極大的毅力克服了,到後來,這些人的生活非常美滿,工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了社會上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