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導學與導研相結合的基本任務(1)(3 / 3)

傳統教學內容基本限於確定性知識,非確定性知識基本被排除在教學內容之外。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知識呈現出幾何級數增長,知識的增長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積累式的增長轉到批判式的增長,從以命題為中心轉到以問題為中心。知識的傳播方式和管理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革命,電子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著學習和教學方式。”[4]

積極應對知識的轉型,成為新形勢下大學教學的重要課題。教學過程應讓學生學會選擇知識、使用知識、創造知識;應通過研究性學習或反思性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形成應有的學習責任感;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充分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新的知識與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此,大學教學在教給學生確定性知識的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掌握一定的“非確定性知識”內容的機會和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開展自主探索和研究,自主地、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並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意識與研究能力,對於實現教學內容的突破極具現實意義。

四、導學與導研相結合,有利於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

學科的發展需要知識的整合。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信息量激增,一方麵,學科的分化越來越細;另一方麵,學科的融合與交叉越來越明顯,邊緣型學科不斷湧現。大學教學要培養高層次的合格人才,不僅要提供給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機會,更要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大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把學習與研究結合起來,既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解決問題的需要,也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需要。學科的發展需要知識的整合,學科的學習要求學習或研究主體具備多學科的知識。

問題的解決需要知識的整合。大學教學中,學生圍繞某項目或課題等形式開展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問題的解決。任何問題,尤其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解決,借助於某單一學科的知識往往難以實現,這就要求學生調動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學生的發展需要知識的整合。新形勢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既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專業知識,更要求學生具有綜合化的知識與能力,使他們利用知識之間或學科之間的有機聯係,將所學知識整合或分化成解決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素質,進而發展多種能力。

導學與導研相結合的大學教學,有助於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源自於學生現實生活中的選題,往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學生對選題的研究必然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源自於學科教學中有待研究與探索的問題,更離不開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在一定意義上,“研究”是大學教學或大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標誌。讓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是實現跨學科知識整合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五、導學與導研相結合,有助於實現教學中的時空超越

開放性既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大學教學與基礎教學的區別之一。現代教學的開放性,表現為時空上的開放,使教學活動不再局限於固定的時間或空間,而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深入企業、社區,走向社會;教學資源不再局限於教師提供的學校或課堂教學資源,而可以擴展到學校、社會或家庭等方方麵麵。學習活動不再僅僅限於規定的課堂活動或固定的課時,而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後,隻要適合於學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開展學習或研究活動。突破傳統教學在時空上的阻隔,可以使教學內容得以拓展與延伸,也有助於學生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自然或社會資源,以開闊視野、增長社會知識或經驗。

導學與導研相結合的大學教學,需要一種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它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時間與教學空間形態,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自己、接觸現實、了解社會的機會,是一種在力求讓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由學生自主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理論與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廣闊的智力資源中、在實踐活動中探索或研究,實現知識、能力向學生個體智力資源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