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打造無敵團隊(1)(1 / 3)

西點著名學子東方航空公司總裁法蘭克·波曼說過:“英雄後麵是一大堆支持他的勇士,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孤獨英雄’,我們能夠馳騁戰場,因為我們身後是偉大的祖國。”的確,如果非得說有什麼力量是無堅不摧的,那麼我們認為,是“無敵的團隊”,而員工也隻有在這樣的團隊中,才可能發展得更好。

1.團隊第一,所向無敵

不論再強大的士兵都無法戰勝敵人的圍剿,但我們聯合起來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就像行軍蟻(美洲的一種食人螞蟻)一樣把阻擋在眼前的一切障礙消滅掉。

——西點82屆學員、西爾斯公司第三代管理者 羅伯特·伍德

每到秋天,大雁都會從寒冷的北半球飛往溫暖的南半球過冬,可是由北往南的路程有一萬多公裏,一路上大雁們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但大雁們仍然能夠成功地飛越這千山萬水,原因何在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是因為大雁本身的能力和大雁的團隊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果。

事實上,要想成功飛回南半球,孤雁是根本做不到的。與其它候鳥相比,大雁的生理條件並不見得有多少優勢可言。但它們卻懂得通過集體的行動來實現。大雁總是成群結隊地飛翔,領頭位置會有一隻大雁承擔很大的氣流阻力,後麵位置的大雁按照“人”形排列,有時也排成“一”字形,這樣可以減少氣流的阻力,節省體力。過一段時間後,領頭的大雁會排到後麵,由另外一隻大雁接替它帶頭領飛。這樣,大雁們通過交替領飛來節省體力,共同飛向目的地。

大雁的成功,充分論證了團隊的力量是所向披靡的。大雁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團隊合作的意義,不僅在於“人多好辦事”,而在於通過團隊來實現對個人力量的整合,從而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在西點,為了增強學員彼此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學校特設了巴克納野戰營來達到實訓的效果和目的。

巴克納營的演習是緊張而殘酷的,其目的是要讓每一位學員在演習中體驗到團結的力量有多大。巴克納營的訓練從一開始就有排除障礙的課程,讓學員自己去體會團隊合作的根本障礙,共同想出解決之道。其中有一項活動是讓學員6人一組,爬上一個4級台階的平台,每級台階間隔2.7米,每個人都必須爬上去再爬下來。事先不告訴學員如何完成任務,不過他們站在地上看到這個10多公尺的高台,心裏都非常清楚,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離不開通力合作。

還有一項訓練是把學員分成每組35人左右的幾個小組,讓各組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組合橋梁的任務,這是必須依靠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這種組合橋,每一塊橋麵和梁柱都有幾百公斤重,光是要抬起一塊橋麵,就需要一大群人的力量。

西點軍校是如此重視團隊的力量,對於員工來說,更不應該忽視團隊對自己的影響。

在阿姆科公司工作過的湯姆·霍金斯對此就有過很深刻的體驗。這是一家從事鋼鐵行業的企業,在鋼鐵業逐漸成為“夕陽工業”以後,它的日子開始很不好過,尤其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公司的資金不斷流失。在這種情形下,新老板吉姆·威爾走馬上任,開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挽救公司。他的一項最重要的舉措就是:“非把每個人都拉來戰鬥不可”。

這不是一句宣傳性的戰鬥口號,而是新老板在整治企業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的最緊迫問題。有一次他把心理學家請進公司,派他們到業績最好的工廠去,請他們找出工廠裏實現成功的真正帶頭人,弄清成績應歸功於誰。結果令他驚奇的是,心理學家們回來竟說:“工廠裏沒有帶頭人。”

威爾不信:“什麼,在我們最賺錢的為顧客服務最出色的工廠裏竟然沒有帶頭人?”

心理學家們說:“對,工廠裏有我們前所未見的最佳團隊。所有的人都在互相合作,每一個人都把功勞歸於別人。”

自那以後,公司對用人有了新的看法,威爾也決定建立一套訓練製度以鼓勵團隊行為。

“以前我們發現了傑出人才後馬上把他提拔到公司中心去,使他離開了主流大眾,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於是,阿姆科公司設法造就一種新型的領導者,這種領導者與以往的“人傑”不一樣,他不是在那裏想方設法地最大限度地展示個人的才能,而是盡可能地發揮團隊的力量。

在這套新的領導方法實施以後,公司成功地達到了“把公司的每一個人都拉來戰鬥”的目的。威爾在一次員工大會上說:“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場全麵的戰鬥的目的。”每個人都在力圖把我們的公司搶走。我們努力把公司贏回來,使之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公司。我必須使公司裏的每一個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同我一起投入這場戰鬥。”而正是由於公司果斷地改變了過去的做法,靠團隊而不是個人,威爾終於成功地把公司的每個人都拉進了與他並肩作戰的行列中,而在威爾發現他做到這一點以後,他又有了另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公司的業績開始了增長。不久公司的賬麵上開始有了新的贏利,且贏利的數額越來越大。他明白,他是真的贏了這一仗——雖然今後還有更多的戰鬥要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