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科學怎樣解讀人生(4)(3 / 3)

1919年美國生物學家列文發現核酸可以區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兩種。後來科學家發現DNA是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所謂基因就是DNA排列各異並且長短不一的堿基序列,它不是物質的實體單位,而是DNA上表達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DNA分子主要存在於生物細胞的細胞核中。隨著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以及基因技術的興起,所有生命現象的研究都深入到分子水平。

目前基因工程成為生物學研究和應用的重要領域。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能夠改變生物的某些遺傳特性,達到改造生物創造生物的目的。人們已經利用基因理論,成功地培育了許多轉基因動物。例如,荷蘭科學家培養出含有人乳鐵蛋的轉基因牛,這種牛繁殖的後代產奶量大增,而且因牛奶成分與人乳雷同,營養價值也很高。有人稱轉基因動物是21世紀的搖錢樹。人類基因組排列計劃進展很快,第一張人類基因圖已經問世。隨著基因科學和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將徹底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揭開人類生長、發育、健康長壽的奧秘。人們還會采取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免疫的方式,戰勝多種疾病。

克隆技術的發展,更對靈魂不死說一個深重打擊。所謂克隆就是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克隆技術繁殖出來的生物是沒有父母親的。1997年英國科學家培育出克隆羊“多莉”之後,世界各地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克隆的動物,如克隆猴、克隆豬、克隆馬、克隆雞等等。與此同時,克隆人的問題被提到議論中心的地位。一些人堅決反對克隆人,擔心這會引起新的倫理問題,有些國家用立法形式明文禁止克隆人。可是勢不可擋,一些科學家堅決表示要克隆人。不斷有消息傳出已經出現了克隆嬰兒。

持萬物有靈觀的人們原來認為,一個生物體的死亡意味著靈魂的離開。而現在人們卻從一個生物體的自體細胞中克隆出無數無父母的生命,這些生命的靈魂從哪裏來,因何原因要附著於人工製造的生命體,這些問題是有靈論者感到十分棘手的難題。

關於靈魂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在哲學家中是爭議很大的。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不僅不承認有獨立於物質實體之外的靈魂,而且認為人的精神意識都是物質的表現,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認為認識的過程隻能是從物到感覺到思想。有一些唯物主義的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人的知識、道德和觀念及其他活動都受經濟關係決定,人是經濟人,人的倫理道德都是經濟生活的反映。

而一些被稱為唯心主義的思想家,有的認為靈魂、精神、理念可以獨立存在。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世界的造物主,世界及其萬物是絕對精神或者說絕對觀念不斷“異化”的結果。而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的人,往往認為主觀的意識、意念起決定作用,如馬赫就認為世界上的物質現象是人的“感覺的複合”,沒有人的感覺就無所謂物質世界,這同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唯心主義宣傳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有異曲同工之效。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唯心主義,都容易陷入對神靈的承認或變相承認。但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並不是已經做得盡善盡美了。尤其那些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他們往往揮舞著批判的大棒,在精神意識的探索領域設禁,動不動用唯心的帽子壓製別人的探索活動,這是一種窒息科學發展的行徑。

無論是哲學還是別的科學,對宇宙人生的探討還都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繼續向前沿領域進發。宗教信仰者和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人生的見解也有許多珍貴的精神財富,也允許他們在人生領域有更多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