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隊在前行,遠方出現木葉山的輪廓。

木葉山,契丹人心中的聖山。

霜染楓林醉,秋到木葉山。層林盡染,霜重色濃,木葉山儼然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水彩畫展現在麵前。

看到木葉山,耶律阮心中想起千百年來流傳於契丹民族的那個古老而久遠的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瀟灑的神人騎著雄健的白馬自馬盂山(今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浮河而東,行至此處,立刻被眼前這片莽莽草原吸引住了。於是,他幹脆抖開韁繩,信馬由韁地沿土河東行。這時,一美麗的天女耐不住天宮的寂寞,降入凡間。她駕青牛車從平地鬆林沿潢河順流而下,一路欣賞人間綺麗的美景。被美景陶醉的神人和天女相遇於兩河交彙的木葉山。二人一見鍾情,互相傾慕,從此,結為夫妻,後來生八子,繁衍生息為契丹八部。想當初,那是何等的興旺,可如今,自己不但沒有使契丹民族發展壯大,反而使其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大遼國現在正處於多事之秋,國家動蕩、民族危機,這些,令耶律阮心中煩惱不已。

雄渾的木葉山映在眼前,始祖廟高高的聳立在山頂,耶律阮一行來到了木葉山腳下。

阿保機建國後,在木葉山上修建了始祖廟。廟的正中,奇首可汗(傳說中的神人)和可敦(傳說中的天女)的塑像並肩而坐,其八子神像立於兩旁,同享後世子孫的香火。

耶律阮一行沿山路登上山頂,放眼望去,隻見北麵青山隱隱,白雲悠悠,一脈大川,東西貫通,青草泛黃,綿延無際。潢河好似自天而將,霧靄飄渺,浩浩蕩蕩向東流瀉。南麵是一望無際的大漠,沙丘連綿起伏猶似一片沙海。

看到這裏,耶律阮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頓覺心曠神怡,對安端說道:“真是山川秀麗,風景如畫,江山無限!”

“是呀,感謝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基業。”安端附和道。

“我一定把這薪火傳承下去,讓祖宗的香火不斷!”耶律阮充滿了信心。

進入始祖廟,高大的始祖端坐在那裏,盡顯慈祥莊重的麵容。一些宦官忙著燃香,幾名侍衛將宰殺的青牛、白馬和其他供品擺放在供桌上。

耶律阮虔誠地向始祖進獻一束香,在香煙繚繞中,耶律阮和眾官員跪在黃色的蒲團拜墊上,雙手合什,口中喃喃念叨著自己的願望和懺悔。

祭祀完畢,耶律阮率眾官員出了始祖廟,又來到旁邊的菩薩堂。

菩薩堂始建於耶律德光援助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後。耶律德光回師途中,路過幽州,便進駐城內。安置好軍士之後,耶律德光騎著馬四處察看。最後來到了西門處,見此地建有一高大的廟宇,牌匾上書碩大的“大悲閣”三個字。耶律德光拴好馬匹,便推門而入。進入閣內,耶律德光頓時驚呆了,隻見大殿有一座蓮花台,蓮花台上聳立著一尊神像,相貌端莊慈祥,手執羊脂白玉淨瓶,上插楊柳,旁邊題字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耶律德光看呆了,眼前的觀音佛像和夢中點化援助石敬瑭的神人一模一樣,便連忙上前跪地叩拜。耶律德光感覺自己每次行動都是菩薩在點化,更相信和菩薩的緣分。於是,耶律德光便將大悲閣中的觀音佛像迎立到木葉山,立嗣供奉,並為其重塑白衣,尊奉為家神。每年,耶律德光都要來此祭祀。

耶律阮同樣將點燃的一束香恭恭敬敬地插在香爐上,對觀音進行了頂禮膜拜。在眾官員的依次祭拜下,祭祀活動結束。

出了菩薩堂,忽聽遠處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呦呦”鹿鳴。耶律阮等人一下子興奮起來,各自操起弓箭,打馬奔向林中。沒走多遠,隻見周圍荊棘叢生,藤蔓纏繞,路似乎走大了盡頭。無奈,隻好下馬步行。林中深處,清脆的鹿鳴之聲仍在此起彼應,耶律阮等人悄手躡腳向樹林深處摸去。

看到了,那是一處平坦的草地,周圍被高大的樹木掩映著。草地間長滿了半人高的蒿草,各色野花星星點點地散在草叢中競相綻放,雖是秋季,時令也沒有令其凋謝。一隻頭上長著七岔犄角的梅花鹿,花草掩住了大半個身子,頭頸在花叢中時隱時現,正昂頭鳴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