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充滿自信:扼著命運的咽喉(2)(2 / 3)

外麵的人一麵慶幸別人的落選,一麵打著各自的算盤。

這時第四個人站了起來,這家夥胖乎乎的,臨進門前給大家做了一個必勝的手勢,很有把握的樣子。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胖子竟然很久沒出來,在座的人都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胖子出來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眾人盯著他,想證實一下這個不幸的消息。

胖子揮揮手中的合同:“太棒了!還是我福人有福相啊。”

一雙雙火辣辣的眼睛盯著胖子,在歎息聲中人們一個個離去。

胖子意猶未盡地看著眾人,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

人幾乎走完了,隻有一個人遲疑地站在那兒,猶豫不決。

“你幹嗎還不走?”胖子挑釁似的看著他。

“你運氣好?不會吧,難道就你優秀?”那人一肚子火,“這麼大的公司,不可能不把所有的人都看一遍就錄取你的,誰能證明你就是最優秀的昵?”

胖子咧開了嘴,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將手中的文件遞了過去:“不信,不信的話你自己看嘛。”

那人接過一看,竟然是一份空白的合同!

“我就是人事部經理,”胖子得意極了,“我們需要的就是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

那人如夢方醒。

“其實我們的名額不止一個,經過筆試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隻要不走的我們都要,可惜隻剩下你一個了。”經理惋惜地歎了口氣,“你仔細看看,要是滿意的話就簽上,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公司。”

情商點撥

揭曉出來的答案或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可現實就是這樣的,不去自己判斷,不去嚐試就妄下斷語,不耐心堅持就搖頭歎息,終究是會失敗的。過關的人沒有任何特別的才能,他隻是此別人強了一點,他相信自己的實力,也相信自己的判斷。

跳出心理怪圈

1945年,岡德·哈格就創造了4分零1秒4跑完1英裏(約合1.6公裏)的成績,但多數人認為,這超出了人的生理上限,甚至連生物學家也紛紛提出假設,說明這確實是人類身體和心理的極限。漸漸地,4分鍾1英裏演變成了體育界著名的“4分鍾障礙”理論。

在那之後的9年裏,1英裏跑的紀錄始終徘徊在略微超過4分鍾的位置。

然而1954年羅傑·班尼斯特以3分59秒4的成績打破了這個“不可逾越的極限”。奇跡終於出現了。更有意思的是,就在“4分鍾障礙”的神話被打破後的46天,又有一名運動員打破了班尼斯特的紀錄。從此“4分鍾極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不到一年,就有26名運動員,66次突破了“4分鍾障礙”。今天,世界上能夠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的人有數百名。

班尼斯特比哈格僅僅快了2秒鍾嗎?不!班尼斯特最重要的成就在於他突破了人類心理定式的束縛。他的2秒鍾證明,長久以來製約運動員速度的不是生理極限,而是人類的心理壓力。沒有班尼斯特這2秒鍾,就沒有後來幾百個突破“4分鍾極限”的人。生活中也有各種各樣的“4分鍾障礙”,如果你敢於挑戰自我,跳出心理怪圈,就會發現沒有突破不了的極限。

情商點撥

學習和生活中,困住我們手腳的問題有很多,可更多的卻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我們習慣給自己套個圈,圈上寫著“不行”、“太難了”、“放棄吧”。於是,我們在很多困難麵前低頭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我們輸給了自己。

成功是由自己決定的

前不久,有幸聆聽了一位仰慕已久但從未謀麵的美國知名企業家的講座。企業家個頭矮小,其貌不揚,與我的想象大相徑庭。

講座中,我向企業家提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成功人士,您認為,在成功的諸多前提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裏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厚的法國鄉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既醜又笨的鄉巴佬,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與他一起在福利院長大的好朋友約翰興衝衝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從來就不屬於我。”亨利一臉悲戚。

“不,我剛剛從收音機裏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相貌特征,與你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