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1973—),河南鄭州人,乒乓球曆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她曾多次代表國家獲得過世界冠軍。
鄧亞萍兩歲多就開始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去工人俱樂部看父親打球。5歲時,流星飛舞的小白球成了她的夢想,她對父親說:“我也想打球!我要當世界冠軍。”從此,她便與乒乓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鄧亞萍的父親鄧大鬆在河南省乒乓球隊當教練,鄧亞萍兩歲多就開始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去工人俱樂部看父親打球。5歲時,流星飛舞的小白球成了她的夢想,她對父親說:“我也想打球!我要當世界冠軍。”從此,她便與乒乓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的個子太小了,站在球台前隻露出個小腦袋和兩隻圓溜溜的眼睛,父親便在她腳下墊上磚塊。回到家裏,父親在房梁上懸著拴線的乒乓球,讓女兒繼續練習推擋。
經過幾年的刻苦訓練,鄧亞萍被選送到鄭州市乒乓球女隊。剛開始,她年紀最小,技術最差。隊內每次比賽,她都當“尾巴”。為此,她不知流了多少淚,但她從不氣餒。早晨出操跑步,由於人小腿短,盡管使盡了力氣,還是達不到規定的速度。為此,她每天堅持比別人多跑許多圈,漸漸地,她越跑越快。她並不滿足,又把沙袋綁在腿上繼續跑,終於練出了“飛毛腿”。
集訓隊的生活太枯燥了,小隊員們經常去附近一家旱冰場玩,父親不允許亞萍去,怕她受傷影響訓練。有一天亞萍忍不住好奇心,和幾個小隊員偷偷跑去溜旱冰。父親找到了旱冰場,在領她回隊的路上,越說越生氣,照她的屁股踢了一腳,這是好脾氣的父親唯一次打亞萍。
鄧亞萍13歲奪得全國冠軍,14歲進國家青年隊,15歲獲世界冠軍。鄧亞萍的成功是因為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她奪取的每一隻獎杯都盛滿了平日苦練的汗水和心血。平時,她每天要比別人多練兩三個小時,封閉訓練時晚上規定練到9點,她練到11點多。算起來,她每年要比別人多練一個多月。練全台單麵攻,她腿綁沙袋,麵對兩位男陪練左奔右突,一打就是兩小時。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般打來,她瞪大眼睛,一絲不苟地接球,一口氣打1000多個,一天要打10000多個。
她身體的許多部位都有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不得不係上寬寬的護腰;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忍著,痛得太厲害了就打一針封閉;每場比賽,她都要咬緊牙關戰勝自我。她用辛勤的汗水換來壯麗的輝煌。
今天的鄧亞萍已經退役,但她並沒有離開心愛的體育事業,在世界乒壇,她是豐碑一樣的人物;在國際奧委會,她是為數不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委員。對於她來說,父親當年為她選擇的道路是無比正確的。
成功密碼:
鄧亞萍雖說出生於乒乓世家,有著得天獨厚的成才條件,但是,如果她的父親不帶她看球,她的運動潛能也不可能很快被激發出來,她很可能從此與乒乓球無緣。對於孩子的教育,如果家長光有條件而不去有意培養,那麼孩子的興趣也很可能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