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1956—),生於台灣新竹,著名化學家。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中學時代的李遠哲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他幾乎每天看一本書。一天,他讀了《居裏夫人傳》後,感慨地說道:“我第一次感到當科學家不僅能從事很有意義的科學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李遠哲下定決心要像居裏夫人那樣,把一生都獻給科學。
李遠哲的父親是一位畫家。童年時代的李遠哲非常活躍愛玩,孩子們的遊戲和成人的體育項目他都玩得很好,尤其是棒球、網球、乒乓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項目,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讀初中時,李遠哲表現得頭腦靈活,思路開闊,敢於獨立思考。他經常在課堂上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觀點,弄得老師下不來台。每當這時,教室裏就會亂上一陣,他也會有幾分得意。一次考試,幾何老師出了5道題,李遠哲全用與老師不同的方法去做,答案雖然對了,但老師給他的卷子判了零分。李遠哲不服氣,據理力爭,這個老師決定讓李遠哲給全班同學講解。李遠哲在黑板上講了他的解法,得到全班同學的讚賞。最後,老師還是給了他100分,因為老師也非常喜歡這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的學生。
中學時代的李遠哲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他幾乎每天看一本書。一天,他讀了《居裏夫人傳》後,感慨地說道:“我第一次感到當科學家不僅能從事很有意義的科學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李遠哲下定決心要像居裏夫人那樣,把一生都獻給科學。
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秀的李遠哲被保送到台灣大學化學係。畢業後,李遠哲到新竹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他留學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19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然後到哈佛大學化學係隨赫希巴奇教授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他下定決心像居裏夫人一樣,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事業。在這期間,李遠哲自己設計,自己動手,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硬是研製了一台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他的導師赫希巴奇看後感歎地說:“這麼複雜的裝置,大概隻有中國人才能做出來。”他稱讚李遠哲是“化學中的莫紮特”。他說他把李遠哲比作樂聖莫紮特,不僅因為李遠哲是一位早熟的天才,而且因為李遠哲也有同樣聰敏的頭腦和靈巧的手,能同莫紮特一樣“準確”地表達內心的偉大創意。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麵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隻適用於堿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希巴奇(D,R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新,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為人工控製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了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裏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終於像居裏夫人一樣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成功密碼: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正是在居裏夫人事跡的激勵下,李遠哲決心把一切獻給科學。他的成功告訴人們,幹任何事都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來支撐。作為家長和老師,有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而這些理想不是空洞的,而要從榜樣的身上獲得。因為每一個名人都曾是一個孩子。用名人的事跡來激勵孩子,遠勝於一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