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社會的大多數成人而言,職業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滿足著人們物質和精神雙方麵的需求。物質生活方麵,職業繼續著它自古就被賦予的養家糊口的使命,人們通過從事職業獲得各種物質資源,使自己得以安身立命。而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職業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在謀生這一層麵,職業在精神生活方麵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人們希望能夠做自己適合的、喜歡的職業,在職業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達到自我實現,通過職業更好地增加生活的主觀幸福感。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職業在物質和精神方麵的雙重功能呢?正如《禮記·中庸》所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即為職業進行規劃,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十分重要的途徑。從個人層麵而言,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助於個體明確自身需求和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地管理時間、安排事件,實現人生夢想。從組織層麵而言,幫助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有助於組織人盡其才、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組織承諾水平。從社會層麵而言,社會成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助於調配社會資源、增加就業率、更好地建構和諧社會。因此近些年,職業生涯規劃成為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學者,以及普通社會大眾都持續關注的一個熱門主題。

大學生,在眾多即將邁入職場的群體之中,是一個人數龐大而且特點鮮明的群體,由於其特殊的教育經曆,他們對職業的要求有著自己的特點。物質方麵,相對於其他人群,大學生群體在精力和財力上都付出了較高的教育投入,因此他們對未來職業的物質回報期望值較高;精神方麵,大學生所受的多年教育使得他們在精神層麵上有著較高的需求,十分看重未來職業為他們所帶來的契合感和幸福感,希望借由未來職業實現人生價值。但與大學生的這些主觀願望和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不斷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和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2009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首次突破600萬人,達611萬人;2010年達630萬人;2011年達660萬人;2012年增至680萬人;2013年,這一數字達到699萬人;而針對高校畢業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卻呈下降趨勢,如一項針對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顯示,這些單位2013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

如何能幫助大學生們在麵對社會職場現實與個人職業理想的鴻溝時,能夠具備從容應對的態度和能力呢?這是一個需要從社會、學校、個人多種渠道入手才能解決的問題,但職業生涯規劃,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渠道。事實上,很多國家已經將生涯教育貫穿在了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依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需要和接受特點,有計劃、有側重地進行生涯教育,並且學生在麵臨升學、擇業等選擇時,可以尋求專業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測評和指導。而我國目前在生涯規劃相關教育方麵,還處在起步階段,基礎教育階段的生涯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教育階段,很多人又將生涯規劃等同於畢業前的就業和創業指導,忽視了大學期間發展性的生涯規劃指導。隻有讓大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自身特點、了解職場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麵素質,才能使他們不會虛度大學四年的寶貴光陰,才能更好地應對現實的創業、就業、職場適應等一係列職業課題,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