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完全曆史(1 / 3)

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人類想要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自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許多登山者在珠峰頂上留下腳印。

1841年,印度總監督官喬治·埃弗裏斯特爵士記錄下珠穆朗瑪峰的地理位置。

1853年,珠峰被勘測為世界最高峰,海拔為8840米。

1921年,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裏中校的率領下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裏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1933年,由十六人組成的英國登山隊(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裏的冰鎬,證實了瑪洛裏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雇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1935年,由七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伊·希普頓)隻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由十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返回(注: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1938年,由七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幾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隻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隻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雇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埃德蒙·希拉裏(新西蘭人)和丹增·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8000米的那個尼泊爾向導)。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為首的瑞士登山隊在人類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960年5月25日淩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複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這次登山中,中國登山隊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13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1963年,美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諾曼·迪倫弗斯)采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9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鬆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一組從珠峰正南麵沿一條長達800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8000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麵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麵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麵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隻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鬆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裏。

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11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8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