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事酬酢繁忙的圈子裏,許多不妙情況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務午餐或晚宴上,許多時候就有以下情況發生:甲與乙有心病,見了麵互不理睬,但兩人與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會上前跟你交談,互道近況的。
在同一時間,兩人分別朝你走過來。怎樣好呢?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裝作看不到兩人,低下頭去撿杯飲品,或整理衣衫,看誰先走到麵前,就跟誰說“你好”。既然兩人不和,乙若見到甲正跟你招呼,自然會卻步不前,那就能夠避免二人與你一起的情形出現了。
好了,當與甲寒暄完畢,說過“拜拜”之後,請盡速主動找乙,忘記剛才跟甲有關的一切,隻與乙盡情閑聊。
更糟的情況是,你發現給你安排的座位,剛好是夾在甲與乙中間。遇到這種情形,你怎樣做?你最好先發製人,去找主辦者。隨便說一個理由,請他替你調一個座位。總之,兩方麵俱不得罪,或者置身事外為妙。
最近,你發現自己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麵:兩個同事因私事交惡,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兩邊人”,成為兩人爭著拉攏的對象。
你本來深明公私分明之理,問題卻是兩位同事弄得混淆不清,令你有點不知如何是好。
中庸之法是,讓一切保持常態,就當作什麼事沒有發生過吧。
更清楚一點來說,進行任務時,心裏切莫以“這兩人不會合拍,由我去做吧”,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令事倍而功半,事情本來應由誰去負責,就讓誰去執行吧,以免吃力不討好,甚至白白惹禍上身。
即使有人不願意,請提醒他:“這任務一向是你的工作範圍。仍由你去處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對方索性請你代勞,怎麼辦?不妨表明立場:“我的職責不在此,恐怕對你有害無益。幫幫忙我是願意的。但重要決策還是由你決定吧!”
左右做人難是個常見的問題。
應付這類問題有兩個辦法:第一盡可能避免陷入需要左右做人的環境;第二是知道如何“左右做人”。
要避免“左右做人”,第一戒是要避開介入任何衝突的可能性。
第二戒是要避免采取立場。
第三戒是切忌選擇可能陷入衝突的鬥爭的地位。
第四戒是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證人。
第五戒是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辦法使出“緩兵之計”,以圖脫身。
幫理不幫親
問題是,盡管要避免左右做人也不是絕無辦法,但有時仍然逃避不了。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永遠避免采取立場做“兩頭蛇”也大概行不通。
如果真要麵對現實,非得在左右之間做抉擇時,應當怎樣應付?
第一,看清楚左邊的人是誰,右邊的人又是誰。
古語說:“幫理不幫親。”此言完全不符合做人的技術原則。按照做人的技術,我們應當“幫親不幫理”才對。幫理不幫親隻是個道德問題,幫親不幫理才是做人的技術。
你的老婆和別人吵起來,你幫誰!誰有理都用不著問了。
除非“幫親”而這個“親人”太沒道理,因而犯眾怒禍延於己,否則會做人的人一定幫親,因為“親”是一種長遠的利益關係。
第二,看清楚左邊的人“高大”,還是右邊的人“威猛”。不向強權屈服當然可敬,但你最多成為烈士,受後人敬仰。你要命還是自顧賠了命博取後人敬仰?不用說,你一定要命,繼續做人。
有時也會發生“強權”與“親”的衝突,那就要看兩者中哪一個更有長遠的重要性了。譬方說,老婆與老板二者之間,老板雖惡,但老婆既惡且親,便會占優勢了。
左右做人的技術,要點其實隻是要你在左右之間做一個選擇。做人必須有立場,明乎此,左右做人也許並不太難。要點隻是“怎樣做選擇”。
69.巧說閑話也能敲打人
社會是複雜的。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達我們的不滿。對自己親近的人,有時候也需要巧加指責,讓對方明白。但如何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確實是不太容易。話裏藏話、旁敲側擊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側麵點撥
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從側麵委婉地點撥對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滿,打消失當的念頭。這一技巧通常借助於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如:A與B是一對好朋友,彼此都視對方為知己。有一次,本單位的青年C對A說:“A,我總覺得B這小子為人有點太認真了,簡直到了頑固的地步,你說是不是?”A聽了C的話頓生反感,心想:你這小子在背地裏貶損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發作,於是假裝一本正經地說:“C,我先問你,我在背後和你議論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和我反目為仇?”C一聽這話,臉“刷”地一紅,不吭聲了。這裏A就使用了委婉點撥的技巧。麵對C的發問,他沒有直接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話題一轉,給對方出了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正好能起到點撥對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會和你合夥議論他的”,又隱含了對C背後議論、貶損B的不滿。同時,由於這種點撥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讓對方太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