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互聯網進化論(4)(2 / 3)

那我們假設一下,羅永浩這部手機是在3D打印時代誕生的,那就簡單了。他隻需要和他的團隊完成所有東西的建模,至於怎麼生產,那還重要嗎?如果客戶在長沙,長沙今天需要1萬台,那就在長沙打印出來,然後送到客戶手上,他完全就不會受到今天這樣的製約。誰將變得非常重要?羅永浩會變得非常重要,相反郭台銘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說一千道一萬,互聯網能解決什麼問題?解決給人賦能的問題,讓每一個有稟賦、有才能的人,變得更強大。所以,3D打印實際上是互聯網社會往前滾滾發展的邏輯上的必要階段而已。

3D打印真的能實現嗎

按照這個說法,如果3D打印有可能在技術上實現,那它就真的會成為壓斷工業社會脊梁的一根稻草。但問題來了,3D打印這種技術真的能實現嗎?

前麵,我們隻是在理論上推導出,3D打印技術有可能成為工業社會的終結者,因為傳統工業社會是有內在矛盾的,但是它的解決方案隻是權宜之計。

比如說我們穿的服裝,誰都知道,每個人的身材不一樣,適合的尺碼也不一樣。傳統工業社會有什麼辦法?它隻好跟我們說:“我稍微給你們切分一下好不好呀?從S號一直到XXXL號,大家買自己適合的尺碼就可以了。”

但是買的人和賣的人都心知肚明,這種固定尺碼的衣服穿上身以後,多少還是會有點不合適的。如果是一個對穿衣要求特別高的人,或者想要量身打造一套正裝西服,怎麼辦呢?還免不了要去請那些老裁縫,用量體裁衣的方式給客戶一個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但是在3D打印的場景下,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一個人往那兒一站,掃描一下,得出一組數據,這就是隻屬於你的尺碼。根據這個尺碼打印或者製造出來的衣服,一定是非常貼合你的身材的。所以,3D打印的應用前景是多麼的光明啊。

但是問題來了,服裝隻是人類製成品市場中非常小的一塊,還有很多東西,比如說手機,它內部的機械構造和電子構造何其複雜!再比如說橋梁、房屋這些大型物件,以及對質地和結構有特殊要求的一些製成品,3D打印有用武之地嗎?可能就不敢說了吧?

說3D打印是趨勢,很多人可能都承認,可趨勢這個東西是說不清的,到底什麼時候能變成現實呢?如果說是1萬年以後,對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人類對3D打印的質疑,關鍵是對它的一些技術難題有沒有可能突破而產生的疑問。從我看到的材料中,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塊。

第一,3D打印機的價格能不能降下來?這一點我倒是比較有信心,因為隻要大規模應用起來,一種技術的價格和它的製成品價格,將來總會便宜一些。

第二,3D打印機的工藝能否改進?這一點我也有信心,因為它可以逐步去改進。3D打印的靈魂是它的材料工業,有些東西你不用特定的東西是打不出來的。理論上,它可以打印出一塊人的頭蓋骨(現在確實也有打印出來的)。可是如果材料不過關,用倆月就壞了,那醫院就沒法進貨嘛。

所以,材料工業是受製於上帝賜給這個地球表麵的那些資源的,有的時候整整幾代人連一個材料技術都突破不了,這也非常正常。

為什麼我們應該樂觀看待3D打印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對3D打印技術應該持樂觀態度?我隻給大家講四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因為互聯網的存在,人類的技術創新是一種重組式創新,世界各地的創新通過互聯網可以發生橫向協作。這個觀點是從《第二次機器革命》這本書裏得來的。這本書裏講,創新分兩種。一種叫果實性創新,就是上帝讓這棵樹結了一個果子,摘完了就沒有了。很多傳統的創新就是這樣,有些院士可能一輩子也隻有一兩個技術成果,他隻摘得著這麼一兩個果子。

可是在互聯網時代,真的存在另一種創新——重組式創新。兩個完全不搭界的創新,因為互聯網碰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成果。人類的很多創新都是這樣來的。所以,在互聯網的條件下,人類創新的速度會快得多,它背後的機理就是這種重組式創新。

第二個理由,人類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趨近一個全新的階段。過去所有的技術進步,甭管大的、小的,都是由人來推動的,而在未來,有可能是由機器自己來推動的。就好比上帝造人,他不需要造出所有的人,隻需要造出亞當和夏娃,讓他們互相吸引,然後談戀愛、生娃,娃又可以生娃,後麵的事上帝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