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幹、快幹、大幹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踐創新。先幹、快幹、大幹,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題,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用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廣泛吸引資金、人才、技術,聚集生產要素,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用大氣魄、高起點,利用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快發展。這不僅是實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要舉措,更是對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踐創新。
三、先幹、快幹、大幹是武威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武威經濟和社會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的速度遠遠比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慢,這一客觀實際要求我們先幹、快幹、大幹,吸取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的經驗,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少說多幹,紮實苦幹,奮發有為,比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以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高的起點,縮小與發達地區和周邊的差距,實現“趕超”目標。
(一)武威落後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們先幹、快幹、大幹。放眼全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處於落後梯度,而武威處在西部的“鍋底”。就全省而言,特別是與河西五個地州市相比,差距也十分明顯。2001年,武威人口占全省的7.5%,而經濟總量隻占全省的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78元,比全省低488元: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5.68%,比全省低5.89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1974元,在河西處在末位。從武威公共福利水平看,武威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沒有一個像樣的體育場,沒有一個像樣的影劇院,沒有一所高等院校,更談不上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綠地的水平的提高。武威落後的現實迫切要求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先幹、快幹、大幹。如果我們不奮起直追,將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將有愧於曆史、有愧於時代、有愧於武威190多萬人民。因此,先幹、快幹、大幹,是武威經濟和社會的現實抉擇,是武威兩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
(二)武威麵臨的矛盾和困難迫切需要我們先幹、快幹、大幹。目前,武威麵臨著發展中前所未有的困難,財政困難、企業不景氣、農民負擔重、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多等等,更主要的是發展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武威的發展。由於財政困難,財政無力補償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企業改革滯後,企業生產不景氣,效益低下,就業難度大。部分群眾生活困難。進而形成群體性上訪越來越多,社會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反過來財政越來越困難,形成貧困惡性循環;由於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農業沒有完成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農業剩餘較少,使工業發展沒有積累,無力投資建設工業。工業化水平的低下,又使我們的財力捉襟見肘,無力反哺農業,使國際上采取發展農業的“黃箱政策”、“綠箱政策”等有效措施無力吸收運用,使農業生產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如此惡性循環,使武威二元經濟結構得不到改善。要解決諸如此類的矛盾與困難,就迫切需要我們先幹、快幹、大幹,要掙別人掙不了的錢,就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就幹別人幹不了的事,我們才能發展。隻有發展,才能解決困擾我們的矛盾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