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草畜業的宏觀調控和管理。要根據“十五”規劃,建好200萬頭豬、200萬隻羊、1000萬隻雞、60萬頭牛的畜禽基地,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0萬噸、3萬噸和4萬噸,草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草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5%以上,畜產品出口量達到全市畜產品總量的20%以上,壯大、新建一批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草畜業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目標。首先,認真做好草畜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和近期安排,合理布局,因地製宜,突出特色,推動草畜業的區域化和產業化發展。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草畜業增加值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其次,重新製定引導草畜業發展的新政策。特別是從資金、技術、用地、稅收等方麵製定出台優惠政策。重點扶持規模養殖戶和專業養殖戶,扶持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畜產品貿易出口企業,獎勵那些在草畜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單位、科技人員和重點養殖戶。第三,加強草畜業法製化管理。加強草畜業執法隊伍建設,嚴格依法治牧,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動物防疫法》《種禽畜管理條例》和《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操作運行,進一步規範畜牧業生產經營活動,提高畜牧產品品質。
(二)調整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當前,國內糧食畜禽價格偏高,市場基本飽和,價格波動大,草食畜禽多年來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生產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牧區草原退化,其提供的肉產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20%已下降到目前的5%~6%。武威牧區畜種退化、草場沙化、草畜業整體優勢弱化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據此,武威草畜業結構調整的總體布局,要堅持因地製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區域發展的原則,緊扣調整結構保優勢,引改擴繁育精品的主題,走好草業先行、生態養殖、綜合配套、特色鮮明的路子。(1)主攻草食畜、穩定糧食畜、扶持發展特種養殖業,提高白犛牛等地方優勢畜種和特種養殖比重,以逐步形成符合市場行情,以草食畜為主的多樣化畜種結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力爭到2005年,牛、羊草食畜占畜禽總數的比例由現在的30%提高到50%,白犛牛由現在的3.95萬頭發展到5萬頭。(2)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產、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的畜禽良種以及特種畜禽,並搞好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加強疫病防治,以改善草畜業品種結構,提高產量和質量。生豬生產以杜洛克、約克、長白為主推品種,推行人工授精和三元雜交,提高瘦肉率和出欄率;養牛生產以西門塔爾、利木辛、高產荷斯坦奶牛為主推品種,發展凍配改良和三元雜交,生產優質牛肉;養羊生產要改變“毛主肉從”格局,以增加產肉和改進絨毛品質為主攻方向,肉羊引進小尾寒羊、無角陶賽特、薩福克、澳美細毛羊和蓋縣絨山羊等品種開展雜交改良,發展肥羔生產,細毛羊導入澳洲美利奴、中國美利奴,改進羊毛品質;養雞生產要提高肉雞比重,加快蛋雞品種更新,降低生產成本,盡快實現本區自給。力爭到2005年底全市牛、羊、豬、雞優質品種的良種化程度分別達到80%、80%、100%和100%,牛、豬“三元”雜交量分別達到50%和80%。(3)農區種植業結構調整要與草畜業結構調整同步進行,調整好種植業內部糧、經、飼草比例,以保證畜禽有足夠的草料。要擴大優質飼草料的種植麵積,到2005年全市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多年生牧草種植麵積達到40萬畝,套複種一年生牧草麵積達到30萬畝,糧、經、飼比例達到50:30:20,建成集中連片的草業開發基地。(4)加強天然草地的改良建設和保護管理,提高單位麵積產草量,建立高產優質的人工草地,解決草畜矛盾,實現草畜平衡,保證合理的單位麵積載畜量,使畜牧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牧區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草地家庭承包責任製,探索不同區域類型草地有償使用的辦法和途徑,以實施天然草場恢複與建設項目為契機,進一步加快草地建設和“三化”草地綜合治理,切實改善草地生態環境。力爭全市年圍欄草地10萬畝以上,人工草地建設5萬畝以上,“三化”草地治理麵積100萬畝以上,鼠蟲害防治麵積50萬畝以上。政府要引導農牧民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和放牧習慣,積極推行以草定畜、劃區輪牧、短期育肥和舍飼喂養,實行有計劃放牧或區域性、階段性禁牧和休牧,切實減輕草場過牧壓力,努力實現生態畜牧雙贏。
(三)大力扶持規模養殖和深加工龍頭企業。草畜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是市場效益型草畜業的必由之路。當前武威規模養殖和畜產品加工業有兩個最根本的製約因素,一是缺技術手段,二是缺資金支持。因此,支持規模發展的重要激勵機製,應放在解決技術和資金兩個最主要的問題上。(1)突出發展規模養殖,優化草畜業區域布局。按照“小群體、大規模、高效益”的原則,以適度規模養殖戶為重點,專業大戶為骨幹,集中連片發展區域化的養殖專業鄉、專業村和專業組養殖小區。力爭2005年全市規模養殖戶達到10萬戶以上,規模養殖提供畜產品占全市畜產品總量的40%以上,區域化的規模養殖專業鄉、村、組分別占到全市鄉、村、組總數的30%以上。灌區重點發展肉牛、肉羊和豬產業,突出種草養畜,建立優質畜產品基地;農牧交錯區重點發展牛、羊產業,突出異地育肥和舍飼養畜,建立特色畜產品基地;牧區重點發展羊產業、白犛牛產業、駱駝產業和鹿產業,突出仔畜繁育和建舍養畜,建設高原綠色畜產品基地;城郊區重點發展乳品產業、雞產業和肉食、飼料加工業,突出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建設乳品業基地和肉食、飼料加工基地,率先實現畜牧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政府要製定出台資金、技術、土地、稅收等方麵的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推動規模化、集約化和科學化養殖。(2)加工業要在乳、肉、毛絨三大係列的畜產品轉化增值上做文章、求效益,以更積極、更優惠的產業政策,支持現有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施引進,加快技術創新,扶持發展畜產品龍頭企業。壯大天祝天潤、武威金橋、牧村、古浪天源等肉製品加工企業;做強天祝農工貿開發公司、天健、健樂、康爾壯、嘉喜等一批綠色乳品企業,壯大民勤地毯加工企業,加大力度搞好草畜業項目建設,興辦一批高起點、有特色、技術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力爭做到辦一個企業,創一個品牌,形成一個係列,拉動一個產業,從根本上改變賣原料、粗加工的被動局麵,在更深層次上挖掘草畜業發展潛力。力爭到2005年全市畜產品精深加工量達到畜產品總量的10%以上。積極對天祝白犛牛和民勤、古浪羔羊肉進行商標注冊,開展原產地保護,爭創品牌,組建集團,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品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到2005年全市培育出3~5個省級名牌畜產品。引導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加農戶、定向收購、定向服務,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係與利益聯結機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拉動基地規模的擴張。(3)積極扶持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草業,在滿足當地轉化養畜的基礎上,增加草產品外銷量,盡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積極推廣配合飼料技術,大力開發農作物秸稈資源,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增加飼草來源,實行過腹還田,力爭年秸稈處理飼用量達到80萬噸以上,推廣配合飼料40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