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著力把草畜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1)(1 / 3)

2004年武威草畜業持續保持了較強勁的發展勢頭,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各類飼草麵積達39.25萬畝;牛、羊、豬、禽飼養量分別達56.7萬頭、303.77萬隻、180.1萬頭、683.83萬隻,同比分別增長7.3%、13%、5.3%、10.8%;出欄量分別為12.94萬頭、92.54萬隻、87.84萬頭、331.44萬隻,同比分別增長11.36%/13.9%、1.6%、12.9%;肉、蛋、奶、毛產量分別為9.36萬噸、1.24萬噸、1.6萬噸、0.83萬噸,分別增長3.2%、27.8%、33.3%、15%;草畜業實現增加值9.2億元,增長7.9%,在農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為31.5%,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草畜業純收入達到730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9%。

一、現狀分析

(一)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

1.以草食畜舍飼圈養為主的特色養殖業漸占主流。2004年新增規模養殖戶3100戶,累計達9.34萬戶,規模飼養畜禽量達到319.15萬頭隻,占總飼養量1224.4萬頭隻的26%,暖棚養殖麵積達360.6萬平方米,進棚畜禽263.8萬頭隻,規模養殖戶基本實現了扣棚養殖。形成了以涼州區長順牛場、金隆豬場和古浪縣榮昌豬場為代表的一批養殖重點企業和以涼州區清水鄉張清村、和平鎮中莊村、古浪縣永豐灘鄉、民勤縣新河鄉為代表的一批養殖專業鄉村。建成了180萬頭豬、304萬隻羊、56.7萬頭牛、680萬隻雞的畜禽養殖基地。全市規模養殖示範鄉發展到21個,示範村220個,示範組774個,百頭豬場323個,百頭牛場12個,300隻羊場518個,1000隻雞場234個,推動了草畜產業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一是秸杆養牛。主要分布在涼州區城郊和沿沙區、古浪、民勤兩縣的部分鄉鎮。目前全市5頭以上的肉牛養殖戶1.6萬戶,百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9個,3頭以上的奶牛養殖戶800戶,百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3個,規模養牛村30個,組60個,規模養牛20.92萬頭,占牛總飼養量的37%。二是農牧區養羊。主要分布在天祝牧區、古浪黃花灘、大墩灘,民勤昌盛等鄉鎮,目前50隻以上的養羊戶3萬戶,規模養羊162.4萬隻,占羊總飼養量的53.5%。三是規模養豬。主要分布在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全市百頭豬場323個,其餘按不同規模散養在千家萬戶,規模養豬45.5萬頭,占豬總飼養量的25%。四是禽飼養殖。目前全市有1000隻雞場234個,主要分布在涼州區,其餘按不同規模散養在千家萬戶,規模養雞量已占總飼養量的20%。五是特種養殖。全市有特種養殖企業12家,主要分布在天祝縣。目前養殖世界稀有的天祝白犛牛3.95萬頭,鹿存欄430頭,飼養銀狐1000隻,藏獒500條。

2.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草產業已成為武威特色農業的又一選擇。2004年武威單種、套種、複種各類牧草72.86萬畝,其中種植一年生牧草33.26萬畝,種植多年生牧草39.6萬畝,多年生牧草中紫花苜蓿種植麵積達到38.5萬畝,占97.2%。全市糧經草比例由去年的62:26.5:1 1.5調整為今年的59.6:28.5:11.9,種草麵積進一步擴大。全市種草萬畝鄉14個,千畝村15個,百畝社80個,10畝以上農戶800戶,連片種草示範點40個。主要分布在民勤縣和古浪縣、涼州區的沿沙區。

3.畜產品加工業初見成效。近幾年,乳、肉、絨三大係列的畜產品加工有了一定進展。目前,全市有牛皮加工企業3個,牛奶加工企業4個,羊絨加工企業4個,肉製品加工企業3個,精細飼料加工企業1家。年加工3000噸白犛牛係列產品的天祝天潤公司生產線已投入生產,武威金橋、牧村等肉製品加工企業已初具規模,天健、健樂、康爾壯、嘉喜等一批乳製品企業不斷壯大,民勤地毯也有了較高的市場聲譽。這些產品的深度開發前景看好,將成為武威一大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產業。

4.草畜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近幾年,武威堅持“五良”(良種、良料、良舍、良醫、良法)配套技術的研究推廣,草畜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基本完成了由農本型向商品型、粗放型向集約型、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三個轉變。一是重視畜牧科技的普及推廣。截至2004年底,全市建立畜牧科技示範點188個,參與試點技術人員315名,占全市畜牧技術人員總數的84%,僅2004年,全年培訓農民13.8萬人次,全市畜牧科技的應用率和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95%,大大加快了畜牧科技進村入戶的步伐。二是積極調整牧草種植結構,注重種草質量和效益。近幾年,隨著牧草種植麵積的逐步擴大,各級政府把牧草種子田建設作為發展草業的關鍵性保障措施來抓,目前,武威已建立苜蓿種子生產田0.7萬畝,禾本科種子田0.06萬畝,沙生植物種子田0.2萬畝,研究篩選出投資少、見效快的阿爾岡金紫花苜蓿為全市草產業的主打品牌,目前多年生紫花苜蓿種植麵積已達38.5萬畝。三是加大畜禽品種的引進改良力度。2004年,武威引進畜禽新品種19個581.86萬頭(隻),其中牛品種6個0.36萬頭,豬品種4個0.72萬頭,羊品種5個1.78萬隻,雞品種4個579萬隻;全市新建成黃牛凍配改良站(點)30個,累積達到239個;全年完成凍配改良母牛6.9萬頭,產活雜種犢牛5.67萬頭;完成奶牛胚胎移植8例,天祝縣還成功開展了白犛牛胚胎移植試驗,為家畜改良和品種資源保護開辟了新的途徑;完成瘦肉型豬純繁授配2600頭,產活純種仔豬2.85萬頭;雜交授配9.41萬頭,產活雜種仔豬86.1萬頭;完成細毛羊改良15.3萬隻,產活羔羊11.9萬隻;完成肉羊雜交改良5.8萬隻,產活羔羊5.4萬隻;完成絨山羊改良6.1萬隻,產活羔羊5.61萬隻。通過良種引進和雜交改良,全市牛、羊、豬、雞的良種化率分別達到70%、60%、95%、98%。四是積極推廣飼料配套和秸稈青貯氨化技術。2004年,完成秸稈青貯氨化飼草77.2萬噸,推廣應用配合飼料25萬噸,秸稈青貯氨化飼料的利用率達40%以上,配合飼料的普及率達95%以上;綜合治理草場25萬畝。五是大力推行暖棚養殖。2004年,新改建畜禽圈舍5.1萬間,累計暖棚扣棚麵積達到360.6萬平方米,進棚畜禽263.8萬頭(隻),規模養殖戶基本實現了扣棚養殖。六是加強防疫滅病,提高草畜產業的發展保護水平。按照“五強製兩強化”和“三個百分之百”的要求,堅持集中免疫與常年補針相結合,重點加強了規模養殖戶、牲畜屠宰交易場所的口蹄疫免疫和標識管理工作,共完成口蹄疫免疫注射452.64萬頭(隻),豬、牛、羊整體免疫密度分別達到88.61%、91.25%、84.24%,免疫標識率達到85.2%、90.2%、75.3%;結合預防高致病性禽流感,認真搞好畜禽常規免疫和檢疫監督工作,完成豬、雞“兩瘟”免疫142.38萬頭次和787.97萬隻次,免疫密度分別達到96.27%和92.98%;完成產地檢疫266.6萬頭隻,宰前檢疫108.24萬頭隻,檢疫各類肉品24776噸,檢出有病動物3883頭隻,病害肉品33.71噸;完成各類動物寄生蟲驅治889.16萬頭隻次,保障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食肉安全。七是堅持依法治牧,優化草畜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2004年,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獸藥管理條例》《草原法》《草源防火條例》《動物防疫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共組織大型宣傳活動40多期(次),印發宣傳材料1.6萬多份,張貼標語0.3萬多張;配合人大開展《動物防疫法》執法檢查,認真開展獸醫衛生專項檢查,共查處獸醫衛生違法違章案件62起,罰款金額1.96萬元,結案率達100%;組織清理在天然草場揀發菜、挖藥材的違法行為1萬多人次,有效保護了草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