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威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調查報告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個範疇非常廣泛的概念。在這次調研中,側重對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了調研。對於已納入中小企業管理範圍的非農行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特別是對由農民聯合創辦的各類股份合作製企業,如建築、采掘、造紙等行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本沒有涉及。之所以將調研內容鎖定到涉農行業,是因為這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農村分戶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組織起來,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進行對接。
一、現狀、特點及成就
自農村改革以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為製約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在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基礎上,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重大任務。農村改革二十多年來,武威為解決這一新生矛盾,先後通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強化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村服務體係,鼓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等途徑,進行了多方有益的探索。但從實踐的效果來看,由廣大農民自願聯合組建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麵廣量大,種類繁多,是聚集農村各類經濟要素,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活水源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和發展的主要形式。
(一)現狀。2002年,全市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00多個,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從組織方式上看,主要有經營性合作與股份合作製兩種類型,以經營性合作為主要類型。從合作內容看,涉及一二三次產業的各個領域,以各類農產品營銷活動為主。從組織形式來看,依合作關係的緊密程度,可依次劃分為研究會、協會、合作社和股份合作製企業四種類型,其中85%以上為各類研究會和協會,15%為合作社和股份製企業,以股份合作製企業最為常見。
(二)特點。一是從發展趨向來看,武威農村合作社呈現出由小規模向大規模逐步發展、由營銷為主向產供銷一體化方向發展、由單領域向多領域發展、由鬆散型合作向緊密型合作發展、由本區域向跨區域發展的五大趨向。古浪縣永豐灘鄉三墩村潘家溝組的養牛協會,是較低層次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典型。該協會於2002年由本組15戶農民合作組建,協會成立後,邀請縣畜牧中心進行技術指導,養殖育肥牛80多頭,戶均增收3000元。涼州區高壩鎮的祁連蔬菜公司,是較高層次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該公司是2002年由10名蔬菜運銷大戶出資100萬元成立的。該公司在涼州區及周邊地區設立了38個蔬菜收購點,在全國十多個省市開辟了銷售點,注冊了“武爾威”牌蔬菜商標,並已上馬修建總投資2700萬元、年貯藏能力為50萬噸的恒溫庫。目前,公司已初步發展為從業人員200多人,融種、購、貯、運、銷為一體的龍頭企業。這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之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趨向。二是從地域分布看,涼州區最多,民勤次之,古浪又次之,天祝最少。這一分布形態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發育程度與市場化的發育程度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專業化、組織化程度越高,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就越多,水平越高。三是從發展階段來看,武威的專業合作組織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表現為數量少、規模小,合作關係較為鬆散,農戶對各類合作組織的信任度、依賴程度不高等方麵。四是從發展速度來看,近幾年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增加較快,且湧現出了涼州區祁連、百川、彩龍等蔬菜公司,民勤縣的密瓜協會、向日葵協會、甘草協會,古浪縣的大麥專業合作社,天祝縣的華藏羊毛購銷合作社等一些亮點,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開始進入加快發展的快車道。
(三)成效。一是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從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情況來看,合作組織較好地解決了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一些實際困難,解除了一些農戶春天愁種、秋天愁賣,缺信息、缺資金、缺技術、缺門路等問題,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古浪縣海子灘鎮馬場灘村的蔬菜運銷協會,按照分戶生產,統一運銷的方式,組織本村農戶發展蔬菜業,建成日常溫室65座,露地蔬菜680畝,將蔬菜運銷到了銀川、西寧等地,將蔬菜業發展成為本村的支柱產業。目前,蔬菜業收入占到本村農民收入的1/3。古浪縣黃花灘鄉馬路灘村,1999年由6戶農民組織成立了麻黃草種植協會。該協會與縣製藥廠簽訂種植麻黃草訂單,同本村農戶簽訂種植合同,按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銷售方式,發展麻黃草種植400畝。2002年,已向藥廠銷售麻黃草60噸,實現收入6萬元。預計今年可收獲麻黃草130噸,預期收入15萬元。二是培育了特色支柱產業,加快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加快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如何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一個難題。從武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經濟活動的實踐來看,農民專業合作已成為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加快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組織者、示範者,成為地方政府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加快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抓手”。近幾年來,武威農村的許多經營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認識到聯合起來,攥緊拳頭闖市場的重要性,圍繞發展特色支柱產業,組建了許多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特色支柱產業的發展,加快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蔬菜業是涼州區確定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2003年,由涼州區發放鎮18名運銷大戶聯合成立了百川蔬菜有限公司,設立了35個收購點,將產區蔬菜運銷到新疆、青海、陝西、四川等10多個省區,年銷蔬菜3000多噸,帶動了當地蔬菜業的發展。民勤縣在種植甘草上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甘草耐熱抗旱,宜於在沙漠鹽堿地生長。種植甘草,畝均節水60%,增效200元/年畝,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02年,由種植大戶李德明牽頭成立了民勤縣甘草協會。該協會有會長1人,副會長11人,理事25人,會員168名。目前,在該協會的組織和示範帶動下,民勤全縣已種植甘草2萬畝。甘草大有希望成為民勤縣發展前景較好的一個新興產業。三是培育出了“公司+協會+農戶+基地”這一新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近幾年來,全國不少地方按照“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較好地解決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從武威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展情況來看,企業與農戶之間基本上是以訂單方式聯合的,在農戶與企業之間缺少“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內在聯合機製,在目前信用環境、法製環境不健全的情況下,企業與農戶之間以訂單方式合作的約束力是有限的,並因此而引發出許多糾紛,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公司、農戶、基地之間存在“+”不起來,相互斷檔的問題,製約和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順利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上聯龍頭企業或市場,下聯千農萬戶,特別是與廣大農戶有著密切的地緣、血緣、業緣聯係,在組織農民建設種植基地方麵有獨特優勢。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橋梁,有利於解決公司與農戶聯合不緊密、溝通難、矛盾多、糾紛不易調處等許多現實問題,密切公司與農戶的聯合,對推進農業產業化大有益處。民勤縣以敬業公司為龍頭,吸引51戶種植能手成立了向日葵協會,公司通過這51名會員的組織與示範,推廣種植向日葵,以“公司+協會+農戶+基地”的模式替代了“公司+農戶+基地”模式,有效解決了推行農業產業化中公司、農戶、基地斷檔,“+”不起來的問題,促進了向日葵產業的發展。自協會成立以來,公司獲得了迅速發展。公司注冊資金從1997年的68萬元,發展到2002年底的688萬元,6年增長了10倍。2003年,民勤縣向日葵種植已發展到6萬畝,協會成為推進向日葵產業化的主要依托。四是為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從微觀經濟領域退出來,將政府的主要職能放在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社會服務方麵,當好“裁判員”、“服務員”,而不是當好“運動員”。但由於目前市場經濟體製還不完善,新舊體製還沒有實現徹底轉軌,企業和農民仍習慣於“不找市場找市長”,將政府拖入具體經濟活動之中。尤其是在培育特色支柱產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等工作中,政府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麵,如果政府不宣傳、不組織、不引導,則工作推行不了;另一方麵,如果政府參與宣傳、發動、組織、引導,一旦出現市場風險,政府又擺脫不了責任。這一問題,在製種業上表現得尤為典型。現在,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來承擔宣傳、組織、發動工作,一般都能將問題消化在內部。即使出現經濟糾紛,政府也好當“裁判”。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成為政府引導農村經濟的“抓手”和依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政府從具體經濟活動中退出來,加快職能轉變創造了條件,變無限政府為有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