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要回答的問題不是穀歌會不會退出中國市場,而是如何解決這個搜索引擎的分歧問題。
本書已經從多個角度分析穀歌退出中國事件,但是無論從穀歌經營的角度出發,還是從中美關係的大局出發,或是從全球化的大環境去看,其實穀歌的一切舉動就是圍繞一個字——利。穀歌中國把事情搞的沸沸揚揚,不過是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罷了。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因為作為一個大公司,把盈利擺在第一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而且肯定還會通過一切手段來使自己的盈利最大化。
而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美國的大公司在美國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它們能夠出錢發動輿論,能夠遊說政府高官和立法機構,想盡一切辦法讓政府的管製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行,而不能讓跟自己有利益衝突的企業跑在前頭,拿到好處。正是因為美國獨特的政治經濟架構,穀歌才會在美國總統選舉時忙前忙後,才會為總部所在地山景地裝上免費無線網絡,目的就是希望這些投入能夠為自己的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的政治就是大企業之間的利益平衡遊戲。所以每一個大企業都知道,隻有自己爭取,才有可能獲得回報。
穀歌退出中國的事件也體現了這種美國式的政治思維。在美國,如果企業對政府的某一項管製有意見,毫無疑問都是通過發動輿論和政治遊說去施展自己的影響力,力求改變政策。但是這一套在中國的政治體製下行不通,所以穀歌才會最後使出這麼一招。
從穀歌的角度而言,挑起這樣一個事件的本質不是要退出中國市場,而是想獲得更多的籌碼,以進一步主導市場。如果最後搞得魚死網破,關閉自己在中國的所有服務,那麼,在中國多年的苦心經營就乘風而來逆風而逝了,虧大發的事兒,起碼在意願上虧大發的事兒,老美才不會幹呢。
至於穀歌搜索引擎的前途會怎麼樣,這最終還是要看各方力量博弈的結果。而國外已經有很多媒體評論指出,穀歌的搜索引擎服務還會在中國繼續,隻是換了一件衣服而已,穀歌不會主動放棄這麼大的一塊市場。現在穀歌挑起這個事件,如果朝著有利於穀歌的方向發展,那麼穀歌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或許能夠更進一步;但是如果中國政府沒有做出任何妥協,穀歌也沒獲得什麼好處,那麼這個事情最大的可能就是不了了之。穀歌把搜索引擎搬到中國香港的服務器上,其實已經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再退一步說,如果中國大陸的用戶無法正常訪問Google。com。hk,那麼Google。com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穀歌都是不會離開中國的。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寬一點,其實不難發現,走遍全球,互聯網製度都會讓很多互聯網公司說三道四、牢騷滿腹,但是任何人都沒有放棄對中國市場的嚐試。2010年3月,微博Twitter創始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透露,Twitter目前正在做中文版,很快就會上線。到了2010年4月,Facebook也傳出進軍中國的消息,進入中國社交網站的遊戲市場。如此看來,穀歌也沒有任何理由離開中國市場。
果然,在沉寂了3個月之後的6月28日,大衛·德拉蒙德在穀歌的博客上又向中國政府示好了。因為在3個月前,穀歌單方麵把穀歌搜索引擎服務器轉移到香港,用戶登錄www。google。cn則自動轉入到www。google。com。hk,這種做法不為中國政府所認可,所以如果要讓www。google。cn這個網站生存下去,穀歌就必須放棄這種做法。而6月30日正是www。google。cn上一年ICP在中國備案的結束日期,網站如果要繼續運行,就要向中國政府申請新一年度的ICP備案,因此www。google。cn為了繼續在中國生存下去,就取消了自動跳轉到香港網站的做法,改而在www。google。cn上掛出www。google。com。hk鏈接,這樣做就不算違反中國政府的要求了,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遞交ICP延續的申請。
這一回,顯然是穀歌自己要回來,他不願意放棄www。google。cn背後巨大的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