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百度百科的權威性要比維基百科差一截,而且覆蓋麵也沒有維基百科廣,如這個“靈菌紅素”被維基百科所收錄,但卻沒有被百度百科收錄。所以從網站質量上來講,維基百科要比百度百科高,但是百度還是把百度百科的鏈接放在最上麵,而在穀歌上,百度百科的條目一般也出現在比較靠前的位置。這一點,穀歌做得比百度更公正,也更被用戶認可。

同樣,如果我們用“亥姆霍茲方程”作為關鍵詞搜索,穀歌搜索結果中的前20條都是優質結果,點擊這20個網站,裏麵都是對“亥姆霍茲方程”的詳細介紹;而百度就遜色了不少,點擊百度搜索結果中的前20個網站,有一半沒有提供實質性的信息,有些需要再次點擊才能到達有實質性內容的頁麵,有些就是翻譯網站。

如果我們再用“後現代主義”作為關鍵詞搜索,會發現百度做得更離譜。前20條搜索結果中居然有17條來自百度自己的網站,除了百度百科以外,大量的搜索結果條目來自“百度知道”,即百度的在線問答的內容。百度的在線問答就是用戶有問題了可以在線提問,知道答案的人可以回答,的確有人在這裏找到了解決自己問題的答案,但是這中間也會夾雜不少錯誤的答案,而且這種形式所提供的內容並不權威。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寫關於“後現代主義”論文的人,看到百度這個搜索結果,估計就隻會搖頭了。而如果使用穀歌進行搜索,前20個條目都是高質量的網站,點進去一看都是對“後現代主義”的介紹,提供的內容比百度有用多了。

此外,百度的搜索結果中夾帶了大量的廣告,這也是一些用戶詬病百度的原因。比如,我們用“軟密封閘閥”作為關鍵詞搜索,結果發現百度的前10條搜索結果中都是用小字標出“推廣”的廣告。如果用戶不留心,可能就把這10條也當作了正常的搜索結果,點進去一看,全是賣這個“軟密封閘閥”的。如果你是一個想知道什麼是“軟密封閘閥”的人,估計會大失所望。

如果你要查找一下英文資料,那麼百度跟穀歌完全是兩個套路。假如你要研究一下本書中多次提到的“網絡中立”(Net Neutrality),拿“Net Neutrality”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百度前幾頁的搜索結果中不少都是中英文混雜,其中還包括權威性不高的個人博客;而穀歌的搜索結果則無可挑剔,全是關於“網絡中立”的長篇大論,就怕中國用戶看不懂英文。這個結果從表麵上看穀歌勝出,但是實際上,中國用戶未必都覺得穀歌好,關鍵要看什麼人在使用。如果你英語水平很強,而且正在研究美國網絡中立的政策,那麼毫無疑問會選擇穀歌;但是如果你英語水平一般,甚至看見英語就反胃,隻是偶然看到了“Net Neutrality”這個單詞覺得好奇,想弄清楚是什麼意思,那麼百度的搜索結果更適合你,因為這些中英文夾雜的網站中就有用中文對這個詞進行說明和解釋的,你一看就明白了。

比較到這裏,我們可以對百度和穀歌的搜索能力下一個初步的結論了。從技術的角度出發,越是中國的東西,越是八卦的內容,百度往往比穀歌更好;而對於一些專業的內容,穀歌則更強大。所以一般中國用戶想查點吃喝玩樂或者明星緋聞,百度可以告訴你更多的東西;如果你要寫論文做研究,還是找穀歌更對路。

這個差異好比QQ和MSN的區別。QQ的用戶一般是大眾用戶,下到小學生,上至想跟孫子孫女聊天的大爺大媽們;而MSN的用戶群一般都是公司白領,相對來講屬於“高端”用戶。

但是穀歌和MSN同病相憐的是,雖然都擁有了“高端”用戶,可市場卻依然慘淡。因為在互聯網中,高端用戶隻是少數,大部分用戶隻管自己吃好喝好,因此百度和QQ占了更大的便宜。

美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來一個死一個的現實讓美國人感到很憋屈。一憋屈,就要找各種理由。比較盛行的一個理由就是中國政府和中國市場更偏愛自己本土公司的產品,並有意設置各種障礙讓美國公司打不開市場。對於這個技術性問題,穀歌又該如何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