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這個想法與穀歌創始人按照PageRank的體係對不同網頁在搜索結果中進行排名驚人的一致。穀歌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是受他們當時所工作的圖書館項目的啟發,覺得一篇論文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被引用過多少次,同樣一個網頁的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也是看它被鏈接了多少次,在這麼一個想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這個PageRank的網頁排名體係,而PageRank這個詞就是佩奇名字(Page)和排名(Rank)的結合。
穀歌和百度的排名技術居然出於完全相同的靈感,而且在時間上也不分前後,因此到底是誰抄誰的就成了一樁無頭案。雖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理,但是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所以也隻能私下指責,無法對簿公堂。
而當穀歌進入中國之後,覺得光把美國這些產品搬過來是不行的,要迎合中國的用戶,還是要開發出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於是穀歌中國的產品列表中出現了一些新麵孔,比如穀歌搜索熱榜。這個搜索熱榜就是根據用戶搜索數據,對一些內容進行排名,比如最流行的網絡小說、最熱門的股票,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用戶的關注點。但是用戶看著看著就看出問題來了,這個穀歌搜索熱榜怎麼看怎麼像百度的搜索風雲榜。這個時候百度就強硬了,大聲嚷嚷:“大家都看到了啊,穀歌在抄襲我呢!被我抓現行啦!”這下,輪到穀歌不說話了。
所以這些年來,說百度抄襲穀歌的聲音和說穀歌抄襲百度的聲音一直就沒有消停過,各自的支持者長期以來都在互聯網上互相開炮,並問候對方長輩。客觀地講,互聯網其實不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專業,隻要一個新的概念出來,很多人都可以做出同樣的產品出來;而在同時,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對這個產品進行一些改進或者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借鑒和抄襲的界限就說不清了。尤其是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大家模仿來模仿去都已經成風,很少有真正原創的東西出來,所以即便穀歌這樣的美國企業,如果要在中國市場混下去,也擺脫不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宿命,否則你如果自我標榜、獨善其身,你的東西別人可以模仿,別人的東西你不模仿,損失豈不太大。
除了在產品抄襲上的這層恩怨,穀歌還覺得中國的市場環境“不公正”,這對於信奉“不作惡”的穀歌來說很不利。言外之意就是百度可以“為非作歹”,而穀歌隻能眼看這個市場被搶走,老實人吃虧。
那麼百度是如何“作惡”的呢?對百度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就是“競價排名”。在穀歌的搜索結果頁麵中,內容和廣告是分開的。內容部分是完全根據網站的質量進行排名,而廣告則另起一欄,有明顯的標注,這樣用戶就不會混淆內容和廣告。而百度的“競價排名”則把部分廣告和常規的搜索結果混在一起,廣告條目隻用簡單的“推廣”兩個小字標誌出來,其他都一模一樣。這就難免混淆視聽,有蒙蔽用戶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