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媒體是否客觀公正,主要還是看利用媒體的人或者團體的力量是否在一個水平線上,是否可以互相抗衡。作為美國政府,他要照顧各個群體的利益,維護整個社會利益的平衡,盡量不讓某些團體獨大,獨占媒體的話語權。當然也不能讓某家媒體獨大,所以在美國無論是電視台還是報社,都是幾個大台或者大報社互相競爭,不會出現幾億人一起收看一個節目的情況。這也是美國所謂媒體開放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可是出了美國國門,情況就完全變了。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美國政府就隻考慮美國利益。美國政府早就意識到,要在世界做老大,光靠美國大兵還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把美國的價值觀輸出到其他國家去。隻有當其他國家的人從心裏麵覺得美國真得好,沒有美國活不了的時候,目的就達到了。這時,美國媒體就比美國大兵有用得多了。這也注定美國政府對國內媒體和對國外媒體會采取不同的政策。

比如在美國國內,除了一些公共頻道,每天播放議會各種聽證會或者質詢的內容以外,政府幾乎不直接擁有媒體,這是為了避免政府的介入而使媒體失去獨立性。但是美國卻擁有一個巨大的對外廣播網絡——“美國之音”,向全世界廣播。這個“美國之音”自成立以來長期隸屬於美國情報機構(U。S。Information Agency),後來在1999年這個情報機構被撤銷,“美國之音”改由美國廣播電視局直接管理。“美國之音”現在通過55種語言向56個國家和地區播音。但是在美國本土的美國人卻聽不到這個節目。

“美國之音”的主要任務就是向世界各國宣傳美國怎麼怎麼好,也就是推廣美國的價值觀。與此同時,美國之音還時常攻擊那些與美國政府不站在一條戰線上的國家。“美國之音”有一些客觀的內容,比如對美國的一些介紹,這對想了解美國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美國之音”對一些國家的攻擊有時候卻很沒有水準,隻要是說某個政府的壞話,不管是誰,美國之音就拿來廣播,這裏麵難免有一些造謠誹謗的東西,所以,“美國之音”的內容也就變得魚龍混雜、混淆視聽,不過這可能正是美國政府希望達到的目標。因為對大多數國外聽眾而言,還是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說政府壞話的聲音總是有市場的。

因此很多國家的政府對“美國之音”防範得很嚴。但是這個“美國之音”還是無孔不入,在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之前,“美國之音”天天播送“美國人民幸福美滿,世界人民水深火熱”的報道,應該是“功”不可沒。

當互聯網出現之後,美國政府也看到了互聯網的價值。美國的幾個大網站,比如穀歌、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在全世界都有廣泛的用戶。美國政府覺得這些網站對於讓全世界的用戶聽到美國政府的聲音十分有用。2009年,美國政府服務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與Youtube等多家Web 2.0企業簽訂合同,這標誌著這個部門正式入駐這些網站。這個服務管理局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國務院辦公廳的性質,管理和協調美國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各種問題。服務管理局現在也通過這些網站向全世界的用戶傳遞一些來自美國政府的信息,目的就是要占領互聯網的製高點,不能因為互聯網的多元化而讓美國的話語權減弱。

互聯網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因此每一個政府都希望互聯網能夠為自己所用。而如果要評選一下使用互聯網的先進代表,奧巴馬同誌是無論如何不能落下的。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奧巴馬之所以能夠當選美國總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通過互聯網籠絡了大批草根選民。現在,這個目標已經達到,嚐到甜頭的奧巴馬下一步該考慮如何利用互聯網來鞏固自己的權力,並且繼續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