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壟斷,我是無辜的(2 / 2)

到了2002年11月,受理微軟案的科林法官宣布,同意微軟和司法部達成的反托拉斯和解協議的絕大部分內容。

2003年10月,微軟聲稱同意支付約2億美元作為對5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消費者集體訴訟的和解費用。此前,微軟已就10個州的集體訴訟達成了和解,和解費用總計為15.5億美元。

微軟最終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縱觀整個微軟壟斷案,微軟有運氣的因素,傍對了小布什這個靠山,小布什也確實是微軟壟斷案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另一方麵,微軟是花大錢買了個安身立命。而這隻是在美國,在歐洲市場,微軟與歐盟也經曆了一場壟斷和反壟斷官司,同樣拉鋸了好幾年,既費錢又耗體力。

現在輪到穀歌了。在美國本土,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接到了大量狀告穀歌壟斷的投訴,也開始注意這個龐然大物了。穀歌很像是第二個微軟。在歐洲,穀歌當地的競爭對手已經在2010年年初把穀歌告到歐盟,歐盟也已經著手調查。

但是讓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穀歌其實是一個開放的平台,這是與微軟最大的不同,如果說微軟是靠軟件把用戶“鎖住”,形成壟斷的話,那麼穀歌的所有產品都沒有技術壁壘,任何人隻要能上網就可以使用,如果用戶不想用穀歌的搜索引擎,可以去用雅虎,不存在任何損失,穀歌又拿什麼來壟斷?

麵對眾多指責,2009年5月,穀歌向美國司法部提交了一份名為《穀歌、競爭和開放》的報告,竭力為自己開脫,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自己都不構成壟斷。穀歌在報告中一再強調自己有多開放,說自己已經公開了100多萬行代碼和100多個軟件項目,無論是瀏覽器Chrome還是手機Android都是開放代碼的。同時穀歌還指出,2009年1月31日那天,穀歌的網絡出現技術問題,結果當時雅虎的訪問量就翻倍了,這說明用戶是有選擇的,隻是他們喜歡用穀歌的搜索引擎而已,這個我們也沒有辦法,總不至於把用戶趕走。

不僅如此,穀歌還說自己推動了競爭——你看,在穀歌這個平台上,任何單獨的媒體都不能做大,大家都能發出平等的聲音,我們還加入了跟微軟的競爭——大有反壟斷先進分子的範兒。

所以無論怎麼看,穀歌既不像自然壟斷,也就是企業膨脹到一定程度,出現規模效應,單位產品的價格可以定得非常低,使得競爭對手無法維持正當的價格而退出市場;穀歌也不是通過資源或者政府授予的某種權力來壟斷市場,互聯網是開放的,而且穀歌也有競爭對手。

但是很多人其實忽略了一點,穀歌的眾多產品幾乎覆蓋了互聯網的各個領域,而且幾乎都是免費的,可謂便宜也有好貨,所以很多美國人都喜歡用,時間長了,對穀歌有了巨大的依賴性,這樣一來,很多原先的公司就斷了財路,比如微軟的Office是要花錢買的,但是穀歌的文檔(Docs)是免費的,Skype是收費的,而穀歌聲音(Voice)在美國則是免費的。如果有一天,穀歌真的把眾多競爭對手都擠下了獨木橋,而用戶沒有穀歌不能活的時候,穀歌就形成了真正的壟斷。這點是有人對穀歌的警覺之處。

而就壟斷本身而言,其實和美國很多類似的案例一樣,穀歌是不是壟斷最後也隻能由各個利益集團互相博弈說了算。法律都是人製定出來的,如有必要,壟斷的定義也可以被修改。而美國政治遊說集團的力量又是全宇宙第一,像當年審判微軟壟斷案的主審法官傑克遜下台,就有人懷疑是微軟背後活動的“傑作”。

可見,每個人都會盡自己的所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作為穀歌,有了微軟壟斷案的經驗和教訓,當下也會緊緊抱住奧巴馬的大腿。而作為競爭對手的微軟,雖然他自己也被人說在搞壟斷,但現在還是要天天喊穀歌壟斷,花錢讓別人喊穀歌壟斷。正是因為有微軟這樣利益相關者的推動,美國的政府部門才會真正關心穀歌是否壟斷的問題。美國司法部主管反壟斷的助理部長克莉絲汀·範尼在2009年初曾發話說,“微軟的壟斷案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現在不是關心的重點,目前我們要關心的是穀歌是否壟斷。”我們無法得知政府官員這些做法的背後是否跟微軟有利益相關的因素,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像微軟這樣跟穀歌正麵競爭的公司一定會繼續不遺餘力地把反穀歌運動進行到底。所以我們隻能在越來越響亮的“穀歌壟斷”聲中繼續關注事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