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AdSense,很多穀歌產品的成功都可以按照這個理論去解釋。視頻網站也是如此,因為大家都用Youtube,所以一方麵我可以在這裏看到大量的視頻,內容比其他視頻網站多得多;另一方麵,正是由於用戶多,大家才會選擇Youtube上傳自己的視頻,這樣能夠讓有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視頻。這樣一來,這個平台的價值就出來了,用戶都難以跑掉。
除了這個神通廣大的“網絡效應”,穀歌的優勢還在於可以共享用戶資源。一旦一個產品——比如最早的搜索引擎——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用戶群體,穀歌可以馬上把這個用戶群體轉移到其他產品上去。穀歌收購Youtube之後,馬上在Google。com的首頁掛上Youtube的鏈接;穀歌推出瀏覽器Chrome之後,也立馬在Google。com的主頁和Youtube的每個視頻下麵掛出Chrome的下載鏈接,用戶很快都被轉移過去了。
同樣的道理,QQ聊天軟件大行其道之後,騰訊公司用這種方法把用戶轉移到qq。com網站上,也不費吹灰之力,所以qq。com很快也就成為了主流的門戶網站。這比隻有單一產品的白手起家的新公司要容易得多。
相比之下,微軟的操作係統雖然有龐大的用戶群,但無論是MSN還是搜索引擎bing。com,都屬於互聯網的範疇,屬於跨領域了,就不能像穀歌那樣近水樓台,共享用戶群,因此MSN和bing。com也都是慘淡經營。而雅虎從門戶網站起家,跟穀歌有可比性,但是雅虎這幾年始終不如後來的穀歌老弟,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也跟其自身的經營有關。
所以,如果要對互聯網或者IT企業的成功之道做一下總結的話,那就是:不管在“鎖住”用戶策略上,還是在“網絡效應”的應用上,時機非常重要。成功者往往在整個行業剛剛興起誰也沒有做大的時候,基於好的產品或者好的經營策略,能夠迅速崛起,做大之後,如果市場環境沒有出現大的變革,通常能夠穩坐釣魚台,不用擔心用戶會跑掉。如果誰還想用同類產品插進來搶飯碗,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行性了。從美國的穀歌到我們的QQ,都是如此。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明了,但是如果要做成功,卻值得做一番研究。有時候,光精心謀劃還不夠,還要借助“天時、地利、人和”。在穀歌成功之後,很多專家開始對穀歌的成功之道進行了總結,什麼創新啊、團隊啊,等等,這些都沒有錯,但是最關鍵的一條還是穀歌創始人佩奇自己總結的,那就是:穀歌一開始沒有把賺錢放在第一位。當搜索引擎剛出來的時候,穀歌一直都堅持公正性第一,嚴格按照網頁的質量進行排名。這也是穀歌所信奉的“不作惡”(Dont be evil)商業道德。而在當時,包括雅虎在內的不少搜索引擎網站都采用付費排名的模式,誰給的錢多,誰的排名就靠前。他們雖然一開始就賺錢了,但是沒能賺長久。而穀歌一開始一分錢都不賺,虧本經營了幾年之後,才於2000年推出AdWords廣告項目開始賺錢,這個時候穀歌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用戶。
這個“不作惡”的商業信條是穀歌早期的員工保羅·布切海特(Paul Buchheit)在一次會議中提出來的,之後也就成了穀歌的非正式座右銘。當時在穀歌的年輕人厭惡了美國大企業唯利是圖的做法,因此希望穀歌能夠跟他們劃清界限,保持穀歌單純的本色。這也的確為穀歌在早期贏得大量用戶立下了汗馬功勞。
之後,穀歌在短短10年的時間裏,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有2萬多名員工的大企業,做了互聯網行業名副其實的大哥大。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所有美國互聯網用戶都在使用穀歌的產品。穀歌也不斷地往家裏捧回各種獎杯:美國用戶最喜愛的品牌,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最受員工尊敬的企業,等等。不管誰是評委,都不會把穀歌落下。
這個時候,穀歌就不再是當年那個單純的穀歌了。這個“不作惡”的信條也就迎來了很多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