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當上了美國總統,不管是美國老百姓還是其他國家無產階級群眾,興奮的不在少數:一個黑人、一個平頭老百姓都能當上總統,這是美國式的平等、民主和自由!而事實上,這隻是美國政壇這口看似平靜的池塘上冒出的一個小泡泡,如果拿根竿子往下一捅,你就會發現,這裏的水很深。

火星人都知道,美國有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雖然每個黨都口口聲聲說自己為美國人民著想,自己代表了美國人民,但是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區別。簡單地說,民主黨相對自由、開放,支持民主黨的州一般分布在美國東西兩岸;而共和黨相對傳統、保守,在美國腹地廣受支持。體現在具體政策上,民主黨支持自由貿易,支持開放移民;而共和黨則更多地捍衛美國的一些傳統觀念,反對墮胎,反對同性戀婚姻等。

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既有合作,又有對立;兩者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此消彼長。但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共和黨總體上占了上風,也就是保守傳統勢力占了上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總統選舉上。

民主黨人奧巴馬能夠當上美國總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前任共和黨總統小布什的政策失誤。小布什派了美國大兵去打伊拉克,幾年下來,也沒打出什麼名堂,而且還把美國經濟給拖垮了——金融危機就是小布什執政的最後一年開始爆發出來的,隻是輪到奧巴馬來擦屁股而已。美國人民失業了,房貸還不上了,就要出來罵小布什政府的娘。因為小布什是共和黨的,恨屋及烏,不少憤怒的群眾就把選票投給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這是共和黨給奧巴馬幫的第一個忙。共和黨給奧巴馬幫的第二個忙就是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已經70多歲了,跟40幾歲的奧巴馬比起來實在太老了。尤其在總統辯論的時候,奧巴馬巧舌如簧、風度翩翩;而麥凱恩的思維和反應很多時候都顯得緩慢,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因此不少美國人覺得他還是回家帶孫子比較適合,於是又把選票投給了奧巴馬。

再往上推,小布什之前的總統是民主黨人克林頓。克林頓上台也是在類似的背景之下。老布什打了海灣戰爭,美國國內怨聲載道,所以老布什在1992年尋求連任的時候,民眾自然也不買賬,這在客觀上也幫了克林頓。克林頓上台幹了8年,總體上幹得不錯,但是美國人日子好過了又把民主黨給忘了。克林頓2000年任期結束,美國人民還是把共和黨人小布什送上了總統寶座。

再往上推,還是如此,共和黨人尼克鬆因為水門事件下台,按照美國的法律,當時的副總統福特接任總統直到任期結束。正是因為這個水門事件的負麵影響,福特替補的任期結束之後,總統的位置被民主黨人卡特占便宜搶了過去。卡特政績不賴,也沒什麼太大的失誤;可4年後,共和黨又卷土重來,裏根上了台,並當了8年的總統,其後又由共和黨的老布什連任。

所以縱觀過去幾十年的美國政治版圖,三任民主黨總統卡特、克林頓、奧巴馬都是在前任共和黨人的政策出現嚴重失誤和民意反彈的背景下上台的,多多少少有點運氣的成分。而民主黨總統即便沒有什麼重大失誤,在接下來的總統選舉中又會被共和黨扳了回去。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傾向於共和黨及其政策。

為什麼支持共和黨的美國人比較多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一來我們不能籠統地說,共和黨怎麼怎麼樣,民主黨怎麼怎麼樣,兩個黨派內部各自都有不同的派係和山頭,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更何況每個黨派的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二來共和黨和民主黨也不是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在不少問題上麵的立場都是一致的,也有合作的時候。更何況,美國的政黨,基本上沒有什麼基層組織可言,大部分民眾沒有明顯的黨派立場,也不屬於哪個政黨,隻有那些有政治抱負的人才會去加入某個政黨。所以民主黨或是共和黨的黨派意識隻有在總統和國會選舉的時候才表現出來,PK的雙方各自找到一個後援團。

雖說凡事沒有絕對,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兩黨在社會經濟政策上的一個重大區別:共和黨強調“自由經濟”,主張減稅,反對政府過度幹預和介入社會經濟事務,這些政策往往會讓有錢人更有錢,因此共和黨更多地得到了美國富人和中上層中產階級的支持;而民主黨相比之下則帶有一些“社會化”的色彩,比如主張保障最低工資、提出全民醫保等,更多地強調社會公平,因此得到了窮人和中下層中產階級的支持。

也正是因為這個區別,美國的大財團、大企業通常跟共和黨走得更近,關係更緊密,他們打著“自由經濟”的美名,想方設法多賺錢而少交稅。而民主黨的一些議題,往往需要做一些“劫富濟貧”的事情,這讓那些富人們不爽。比如奧巴馬的醫療改革,就是想把那些交付醫療保險人的錢,放到一個大池子裏,然後平均到無力負擔醫療保險人的頭上。這遭到很多中產階級人群的反對,他們覺得應該專款專用,我交的醫療保險應該保障我自己才對,幹嗎被平均到別人頭上,因此常常給這位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統穿上“社會主義”的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