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為一分鍾經理人的激情所激動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感激您,在您過生日這一天,我沒有給您帶來什麼豐厚的禮物,但是您卻給予我生平最無價、最寶貴的禮物——夠我一生受用的一堂課……”
“嗯,年輕人,不要這麼說,你是我的忘年之交,從你身上我感覺到了一種朝氣,不要感激我,你要感激你自己的真誠、熱情、好學和上進。”
“永遠不要害怕和放棄,”一分鍾經理人真誠地說:“我所教給你的是我的經驗,是永遠不夠的,你應當學會自己去不斷地總結—發現和修正—再總結。這樣,你才能不斷地進步……”
在輕鬆和優雅的環境中,斯蒂芬和一分鍾經理人繼續著他們愉快的話題……
Party結束後,帶著感激之情,斯蒂芬告別了一分鍾經理。
自從那次Party之後,斯蒂芬感覺自己渾身充滿了一股勇士的力量,他開始改變自己,徹底地改變自己,他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著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並且將它們積極地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他發現原來工作是這樣的輕鬆和愉快,這種發現使他無論何時身上總保持著一種嚴謹而輕鬆的精神。這種改變使他自己感到非常滿意,自然也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與當初幫助自己的一分鍾經理暢談和分享。現在斯蒂芬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可以放鬆一下。於是在一個星期六的早上他決定在“星巴克”請一分鍾經理人喝杯咖啡,一分鍾經理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在咖啡廳高雅的音樂聲中,一分鍾經理人用一種慈祥的眼光看著眼前這位輕鬆自如、渾身上下透露著瀟灑氣派的斯蒂芬,確實很難將他與幾個月前的斯蒂芬聯係起來。
“這就是學會時間管理的魔力呀!”一分鍾經理人心裏感歎道。
“年輕人,這段時間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和收獲嗎?”一分鍾經理人問道。
“嗯,非常多。”斯蒂芬很高興地回答,他很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與一分鍾經理分享:“也許我該和您談談我的看法,我覺得最大的感受就是應當重視把握工作、生活的條理性與節奏。”
“嗯,我很願意聽,請講吧!”
■
斯蒂芬很自豪地說:“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克服做事緩慢的習慣,調整自己的步伐和行動,養成快速的節奏,不僅提高效率,節約時間,給人以良好的作風印象,而且也是健康的表現’。”
注意生活節奏
生活好比一部交響樂曲,有快慢、強弱、張弛等交替出現的旋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有的人無論幹什麼,都是手腳利索,效率極高;有的人則慢慢騰騰、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猶如音樂中的節拍,前者一個八分音符唱半拍,後者一個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後者快一倍。由此推而廣之,人們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臉漱口、吃飯走路等全部生活節奏都由原來的“四分音符”變為“八分音符”,那麼,人們要多做多少工作呢!
現在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信息,離開了“快”,其價值就不免七折八扣,甚至等於零。市場上,一個信息獲得的遲早,可能使一些企業財運亨通或倒閉破產。科學技術上一個新發現或發明公布的先後,可能影響到首創權,或者專利的歸屬。
快節奏工作的第一法則是具備工作的動力。懂得如何去激發它、如何去節儉地集中地使用它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須具備它。
控製時間過剩。英國社會學家巴金生在《巴金生定律》一書中指出,如果高級科技人員時間過剩,就會使他們產生不信任感,以致去開拓那些有害的產品消耗時間來愚弄自己,或者養成幹什麼都慢慢騰騰的慢性子。但時間過剩並不可怕,它的產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人對於時間的需求絕不可能是始終如一的。關鍵在於控製時間過剩並及時地使它向有利方麵轉化。
養成習慣,始終不要懈怠。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的心理規律是這樣的,在新的條件反射形成的暫時神經聯係“定型”之前,總是不穩定的;而舊的條件反射形成的神經聯係“定型”在徹底瓦解之前,又總具有某種回歸的本能。正如魯姆士所說:“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鬆的線,比你許多回才能繞上去的還要多。”所以快節奏習慣在形成之前,不能有絲毫懈怠。
常敲警鍾,推動工作。一些時間研究專家,指導人們常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我現在知道六個月後我會突然失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在這之前我該以怎樣的速度工作;每天的生活都當做自己第二天就要死亡那樣安排。著名女學者海倫·凱勒,自幼因猩紅熱瞎了眼睛和聾了耳朵,她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向認為來日方長,不珍惜今天的光陰,而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庸碌之輩敲響警鍾。作者機智地設問:“假如你隻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用這樣的問題啟發人們去思考,呼喚人們快節奏地工作,把活著的每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以便充分地顯示生命的價值。
形成自己的工作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