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講述,暫且把猴子們叫做猴一、猴二、猴三。

不出所料,猴子們一看到香蕉就特別興奮,猴一最先跳起來,可是當它碰到香蕉時屋子裏就下起了大雨,猴子們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接著是猴二、猴三,每次都會換來一頓雨淋。

在被澆了幾次後,他們終於明白了摘香蕉就會被雨淋,不摘香蕉大家就會安然無恙。但是猴子們哪裏管得住自己,猴大忍不住又碰了那串香蕉,大家又被雨淋了。結果,這隻惹禍的猴大就成為另兩隻猴子的出氣筒,挨上一頓暴揍。又過了幾分鍾,猴二也忍不住碰了一下香蕉,同樣的,猴大和猴三也跑過來暴打猴二,其中,猴大打得最起勁,用的力氣也最大。

這樣的事情就在屋子裏不斷地上演著,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猴子們不再碰那串惹禍的香蕉。

從這個實驗的角度來看,猴子們碰不碰香蕉受它們意識的支配,而不碰香蕉是一個行為規範,碰香蕉後被雨淋是一種懲罰措施。這僅僅是文化的初始階段,是一種簡單的製度措施,是粗文化的形成階段。這種簡單的製度可以引導意識向著被要求的方向發展。製度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一步。但是這時候的員工僅僅停留在被動接受階段,一旦製度混亂或處罰機製變更,企業文化的建設就無法進行。

現在接著看實驗的第二階段,當這三隻猴子不再碰香蕉以後,不改變原來的設備,把猴大放出來,放進去另外一隻猴子,在這簡稱為猴四。

猴四進到房間以後,發現氣氛不對,因為猴二和猴三害怕猴四碰香蕉而害大家被淋雨,所以都緊緊地盯著猴四。但是猴四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它環視了一周,發現房頂上吊著一串香蕉,還沒等猴四跳起來摘香蕉,猴二和猴三就跳過來把猴四揍了一頓。但是猴四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後來,它發現自己看別的地方沒事,一看香蕉就挨打,結果,它知道了,香蕉是不能看的,一看就挨打。

於是,猴四坐下來,好好盯著猴二和猴三,終於,猴二也看了一眼香蕉,猴四馬上跳過去把猴二暴打了一頓,猴三也跳過來打猴二。

屋子裏的這三隻猴子就開始互相觀察,隻要誰看一眼香蕉就會被暴打。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房間裏隻剩下了暴打,再也沒有下過雨。

接著,實驗人員又把猴二和猴三分別換了出來。房間裏的猴子都沒有被雨淋過,他們根本不知道碰香蕉和淋雨的關係,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不能看香蕉,隻要看一眼香蕉就會被另外兩隻猴子暴打。

可以明顯看出,這個時候的猴子要比前麵的猴子聽話了很多,即使沒有了製度,沒有了懲罰措施,他們也會形成統一的認識。那麼,是什麼讓猴子們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呢?

這就到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二階段,即粗文化向係統文化的過渡階段——環境。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層麵是靠感知,製度可以讓人們產生一種自然的被動的感應,通俗點說,就是一種條件反射,這是製度可以做到的。人們認識世界、接受外界信息的第二個層麵是心理。這是一種相對較複雜的思維過程。拿踩草坪這樣的事件為例,即使一塊草坪上豎著“小草也有生命,請愛護小草”的標語,但是草坪已經被踩出了一條路,也會有很多人無視標語,從草坪上走過去。但是在一塊修剪得非常好、長得非常茂密的草坪前,很多人會因為路太遠而大發牢騷。但也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踩踏草坪。這就是環境的作用,能夠讓人們從心裏被動地產生一種情感,環境是整個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

不管是製度還是環境都是一種被動的措施,都不能激起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重要因素還是要靠主動,靠自身的意識。這也是人們認識世界、接受外界信息的第三個階段,也是係統文化的形成階段。

無論什麼樣的企業都需要企業文化,尤其是創新、主動、開拓型企業更需要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僅僅靠製度和環境的約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就引入了激勵手段。激勵能夠讓個人產生主動的意識。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隻有讓員工感覺到從中所獲得的價值,員工才會心甘情願地工作,才會把工作做好,個人的執行力才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製度的作用是把員工錯誤的意識糾正過來,讓員工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讓員工向著團隊共同的目標前進。

在製度的前提下,環境能夠進一步促進員工的意識向團隊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促進團隊意識更加靠近理想意識。

在製度和環境被團隊成員接受的前提下,激勵激發了個體意識的主動性,讓員工的意識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發揮,讓個體意識進一步轉向了理想的方向。

“製度—環境—激勵”是企業文化建立的過程,也是團隊粗文化向係統文化過渡的過程。三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6.要想給企業一個結果,就必須給員工一個理由

企業要想發展,靠的是員工;企業要想贏利,靠的是員工;企業執行力的提高,最關鍵的因素是員工;企業的戰略計劃能夠得以實施,靠的同樣是員工。可見員工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員工的付出與努力,要想給企業一個結果,首先要給員工一個理由。

每個人都會做有利於自身的事情,每個員工都渴望得到重視,得到自己贏得的報酬和獎勵。但是很多企業往往沒有形成公正、公平的企業文化,往往實行“大鍋飯”政策。不管你幹的多還是幹的少,不管你幹得好還是幹得壞,不管你為公司貢獻了多少,所拿的工資和獎金是一樣的,甚至還有很多企業設置的獎金也采用“輪莊”“抓鬮”的方法來評選,更有甚者,還會因為“人情”問題使員工得到不平等的待遇。

這樣的製度不僅不能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還大大打擊了員工。這會造成優秀的員工要麼跳槽,要麼也向其他人學習,做一個能偷懶就偷懶,能拖延就拖延的人。

在廣東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找到了我。他一見我就像見了救星一樣,抓住我的袖子就嘮叨上了。他們是一家合資企業,前段時間因為管理不善,給公司帶來不小的損失,基於此,他們公司重新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要求特別嚴格,懲罰也非常嚴厲。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難題。

銷售部的主管因為個人疏忽,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如果按照新出台的政策來處罰的話,影響會很大。但是這個銷售部的主管是外方股東的親戚,中方管理人員害怕得罪了外方股東,遲遲不敢下決定。但是,不處罰,又不能服眾。本來公司還處於前段時間的陰影之中,企業員工又認為這些鐵麵無私的新政策是充門麵的,過不了幾天也就沒什麼用了。如果現在對外方股東的親戚網開一麵,那以後的工作就更難做了。

我聽完他的話,告訴他,一定要按照製度辦,絕對不能手下留情。不管是中方老板還是外方老板不僅不會指責你,還會誇獎你做得好呢!

結果,他回去後,真的嚴格按照規章製度處罰了那個主管,企業的其他員工也確信了製度不是說著玩的,是真真正正要實施的。後來,他告訴我,員工的積極性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他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順利了。

如果一個員工很明顯地犯了錯誤,其他成員都知道按照規定他應該得到什麼樣的懲罰,而管理者卻采用溫和的做法提醒一下,便原諒了他的錯誤,那等其他員工再犯錯的時候,你也就無法處罰了,漸漸地員工越來越猖狂,領導者的“刀口”卻越來越遲鈍,直至最後無法管理團隊。

企業想要提高執行力、競爭力,必須建立健全企業文化。如嚴格的公司製度,公正、合理的評價體係,注重實際的獎懲製度等。隻有對員工的行為和行動做出令人信服的評價,並依據相應的製度給予升職、加薪、降職、減薪等決定,才能讓員工自覺地去做事,才能提高員工的執行力。

我在廣州一家外貿公司做演講時,他們老總告訴我,自從公司越做越大後,他變得越來越累,因為他總覺得把事情全部交給員工做不放心,所以不管是采購、技術、生產,還是品質、物流、宣傳,無論企業的哪個部分、哪個方麵他都要親身參與,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這還不算,他發現他都累成這樣了,企業的狀況不僅沒有變好,反而越來越糟了,隻要他不在的地方總是麻煩不斷,這讓他頭疼不已。

有很多公司老板都認為,公司是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我必須讓企業的每個動作都在我的眼皮子底下進行。所以,他們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要參與,什麼事都要關心。他們把自己放在造物主的高度上,他們製定企業文化不是參照企業文化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製定,員工不再是企業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企業文化成為企業老板的獨有文化。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企業老板根本沒有真正理解企業文化的意義所在。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文化。企業文化應該是企業老板和員工的共同文化,員工才是企業的主體。隻有被員工所遵守、所認同的文化才能真真正正地貫徹下去。

企業要想建立企業文化,就要讓員工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創造者,企業文化的培育過程需要員工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企業中管理層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並把企業文化轉化為自己的工作行為。隻有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讓員工自身的價值體現與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企業才能取得成功。

以人為本,以員工為本,是關係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遵守企業文化。要想給企業一個結果,首先要給員工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