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兩人的粥店經營的品種十分簡單:各種海鮮粥和肉粥,炒田螺,幾種潮州鹵水涼菜,潮汕風味的蘿卜幹、酸菜。菜牌上一鍋可以裝10碗的蟹粥售價60元,可供5個人消費,加上一點鹵水和小菜,每個人的消費在10元以上。王先生他們在搞市場調研時發現,廣州人夜生活豐富,但宵夜時的食風十分簡樸,一般粥粉就可滿足,而兩個人開店也是為了給賣不完的肉找個出路。王先生創業時的賬算得十分簡單:粥店一個小時隻要有二三十個顧客,每個顧客消費10元的話,每天的營業額就有近3000元。而他們這間150平方米的粥店可放20張餐桌,鋪麵月租金1萬元,請15個工人,月工資支出15000元,每月的支出3萬元左右,保本沒有問題。
新好項目優勢策略:
開業資金:投資一間小餐廳,資金一般在10萬元—20萬元,主要花費是鋪麵租金,簡單裝修費用,購買爐具、排汙裝置、冰櫃、餐桌椅,一般情況下上述投資在4萬元—6萬元之間。
雇請廚師和服務員的工資、水電費、衛生費和雜費,一般一個餐廳的服務員不少於5個,有的廚師會提出利潤分成的要求,一個月的經營費用一般在1萬元左右。粥店的毛利率較高,一般在百分之四五十,成本回收一般在四五個月之間。
新老板起步案例5:“20張桌子”如何成就品牌茶餐廳
企業想做得好,通常是把盤子做大、戰線拉長。但更多的是一些運氣不佳的,因為想法太多,反而令自己最有潛力的資源胎死腹中。大企業會犯這樣的錯,小商人就更有頭腦發昏的時候,畢竟“做大”給人的誘惑實在是很大。也正因為這樣,能在各種“誘惑”中堅持自己的初衷,始終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就顯得更加可貴。
香港人曾先生在沙田新田開了另一家有20張台的茶餐廳。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第二家茶餐廳生意也不錯。賺了錢的曾先生聽說台灣生意好做,於2001年在台灣開了第三間茶餐廳。這一次,茶餐廳的規模仍舊不大,還是20張台。2002年,曾先生殺回香港,在九龍再開一間茶餐廳,同樣,茶餐廳還是隻有20張台。
為什麼對“20張台”這麼“執著”?曾先生開店有個宗旨:一是麵向大眾,二是經濟實惠,三是環境優雅,四是衛生潔淨。香港人生活步子快,不少人早餐、中餐並作一頓;茶餐廳與香港人的生活步子“合拍”,市場潛力最大。不僅如此,在茶餐廳的“特色”上,曾先生落足心思,把解放初期廣州不少食肆酒樓的“星期美點”改良到了自己的茶餐廳,保證每周都能有一個新創點心,抓住食客的胃。
曾先生認為,現在中國很多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已經和香港人很接近,茶餐廳這樣的消費方式在這些城市一定有很大的市場。開業半年後,曾先生的預計得到驗證。茶餐廳要想開得成功,一定要有信譽;“誠實”是曾先生這麼多年經營下來的一大心得。為保證質量,茶餐廳的扒類和不少配菜、配料都是從香港運來,茶餐廳在香港是怎麼開的,在廣州也是怎麼開,沒有什麼分別。
新好項目優勢策略:
曾先生自己雖然是餐廳老板,但很多事情還是“親力親為”,不僅親自檢查菜式分量,更自己親自下廚燒菜。閑時也會坐下來與客人聊聊天,做做調查,看看客人有什麼需求。雖然隻是間小小的茶餐廳,但是有品牌與沒品牌差別很大。曾先生以前在香港連開數間茶餐廳的故事曾經被香港五大報刊采訪,曾先生把這些采訪貼在入門顯眼處,很自然就把自己的茶餐廳與其他茶餐廳區別開來了。此外,他在廣州也堅持推出“星期美點”,也贏得不少加分。茶餐廳越開越多意味著彼此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顧客對就餐餐廳會有更多的挑剔和比較,茶餐廳就更集中體現在比食品衛生、比價錢、比環境等方麵了。
小本創業新好項目係列二幫顧客省錢的開店項目
大多數消費者都喜歡在消費時從“節流”中獲取更大的生活安全感。因此幫消費者省錢的項目會受到財務上信心降低的人們的追捧。目前,國外甚至已經有了省錢學習班,從如何節省汽油,到如何買到打折商品,這些省錢的方法都能在這種學習班中學到。圍繞“幫別人省錢”這個主題,可以發揮創意的餘地其實很大,但核心是關注你顧客的需求,為顧客提供有操作性的省錢方法。如下麵案例中提到的閑置二手物品店。每到經濟不好時期,二手物品的價值就會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二手物品生意從形式上可包括出租、出售兩種,對於小本創業者,那些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用品交易,成為最容易入手的二手物品商機熱點。在這個創業思維基礎上,開設二手服飾交易店、二手物品置換店等都不失為新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