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整個童年生活都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無論我想做什麼,媽媽都會盡量支持我,從不約束我,因此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煩惱為何物。

可是到了上中學的時候,我發現媽媽仍然不管我,對我還是”放任自流”。每當同學們用炫耀的口吻對我說:“我媽昨天又給我買了一些輔導書,還幫我檢查作業了呢!”這時我的心裏就十分嫉妒,還有些惱火。媽媽的確給了我足夠的自由,可是為什麼我反而覺得他不關心我呢?由於當時正是心理叛逆的時期,我便不再認真學習,整天看電視,上課有時也在做些無關緊要的事,以致我的成績迅速下滑。老師和同學們對此都十分不解,為什麼一向被他們視作好學生的我,學習態度會發生這麼大的改變?盡管媽媽對此表現出了相當的失望,但她隻是語重心長地教育了我幾句,並未嚴加約束我。我覺得自己並沒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隻得乖乖地學習。

這後來,我和媽媽一直維持著“不冷不熱”的關係,但其實在無形之中,我已經把媽媽給我的自由當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正是媽媽給予我的寬容無私的愛。而我真正地發現這種愛,是由於另外一件事。

這天,我對媽媽說我五一假期時想請同學到家裏來玩,本以為她會以我即將考高中為由拒絕,沒想到媽媽欣然同意了。她特意騰出一天的時間陪我買零食,買水果,並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還再三叮囑我一定要好好地招待同學,這讓我頗為感動。同學到了我家,羨慕地對我說:“你媽媽真好,哪像我媽,每天都催著我做一大堆作業,就連今天到你家來玩兒,都是我騙她說要去同學家討論問題她才讓我來的。”我心中暗暗吃驚,但還是說:“那是你媽媽關心你的學習。”“可是我的壓力太大了,她這是不信任我。說實話,我真的好羨慕你。”同學頗為難過地說。這時我如夢方醒,原來媽媽一直給了我最好的關心,那就是信任與理解。雖然我心裏明白了這一點,但我並沒有向媽媽表達過感激之情。

後來到了母親節的時候,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送給母親一件禮物。我本來不喜歡這些活動,後來覺得自己之前做得也不對,不如就送母親一件禮物吧。於是我親手做了一張賀卡,稱不上精美,隻是簡單地寫了幾句對媽媽表示感激的話,然後把它放在了媽媽的枕頭旁邊。媽媽看到後十分感動,但本以為她誇我幾句這件事情就過去了,可是後來我發現好多鄰居都知道了這件事。原來媽媽像個小孩子一樣,拿著這張賀卡在眾鄰居麵前炫耀。這時我才發現,我為媽媽做得太少了,小小的一張賀卡就能讓她有如此大的滿足感。

漸漸地,我學會了理解媽媽,我們也如無話不談的朋友一般。但我還是無法明白親情的真諦。我心中十分困惑,比如:親情與友情究竟有什麼區別?友情有時會隨著時間和距離的變長而由濃轉淡,親情是否也是這樣呢?我知道應該不是,因為當親情都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它肯定不是能夠輕易淡化的。可是親情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習慣呢?

有一次,我們從姥姥家回去,我們的車已經開出了大門,可我回頭看時,發現姥姥仍站在窗前目送我們離開。我心裏頓時咯噔一下,心想:我出門時,媽媽會不會也一直這樣目送我啊?我決定在某一天特意看一下。於是一天早晨,我早早出了門,在外麵走了幾分鍾,然後裝作忘了拿書慌慌張張地跑了回去,沒想到媽媽果然還站在大門口!看到我突然回來,她顯然還沒反應過來,顯得有點尷尬,我連忙裝作什麼也不知道地問她:“你是不是剛倒垃圾回來?”她急急地點頭說是。於是我進屋拿了本書,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跟她又一次說了再見就走了。但這時我心裏早已不如開始般平靜,一種又甜又酸的感覺在我心中曼延。

原來這就是我一直當做習慣、視而不見的母愛!從這以後,我總是讓媽媽先進門去我才離開,但是我知道,當我一轉身,媽媽又會從屋裏出來,站在門口或窗前目送我上學。我也不再去阻止她,因為隻有這樣,她才會放心地去幹別的事情。有時我會回頭衝她笑一笑,開始她還是有些尷尬,可是後來她也習慣了我的笑容,我想這也算是我回報給她的親情吧!這樣我們兩個都會感到幸福與快樂。

當母愛已成為一種習慣,很多人都難以發現它,當某一天你猛然意識到這一習慣時,你也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得到的太多,而付出的卻那麼少。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審視一下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以免以後想回報也來不及了。正如親情,尤其是母愛,雖然無論你怎樣做都抵不上母親給你的愛,可是一個微笑,一張賀卡,都會讓母親幸福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