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樣看似平淡而普通的日子裏,時間也像流水一般,悄悄流走。當初,您懷裏的小女孩兒已經長大了。她學會了珍惜,學會了理解。北上的火車開動時,我沒來得及向窗外看您一眼,但我可以想象出您瘦弱的身子,站在夜半的站台上,翹首望著離去的火車,不舍的眼神,以及那還沒來得及放下的揮別的手……這一幕總像電影一樣在我眼前回放。“兒行千裏母擔憂”啊!縱然不舍、不安,離別前,您還是強撐笑容,裝作無所謂地說:“沒事,很快就回來了。”每次打電話回家,您總是用愉快的聲音問這問那,即使有什麼煩惱,您也極力掩飾。

記得上高三的時候,我住在學校。那年春天,父親出了車禍。您硬是把消息隱瞞了兩個多月,直到父親脫離了危險,有了好轉。聽到消息的一瞬間,您知道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心痛,為父親所受的痛苦而心痛,為您對我的隱瞞而心痛,更為自己的粗心忽略而心痛。隻要一想起那兩個月您是怎樣的煎熬和忍耐,我就不禁濕了眼眶:丈夫被軋得盆骨粉碎,躺在重症病房裏,昏迷不醒;手術費、醫療費不知從何籌措,然而,這樣的焦急、憂慮卻不能讓正麵臨高考的女兒知道,隻能默默地承受巨大的傷痛和恐懼,還要對我們表現得若無其事,強裝笑容。當時,您的內心是怎樣的痛苦和糾結!您總是說:“沒事的,一切都會好的。你看這不是好多了嗎?”可是,有誰知道,這個過程您走得多麼辛酸、多麼艱難!

在醫院陪護期間,我到那兒陪父親和您。一天,您和我說起,前幾天,發現身上多了幾個腫塊,去做了檢查。我的心頓時揪緊了,牽著您的手不禁緊了緊,您察覺了,安慰地說:“結果出來了,沒什麼大事,隻是平常的腫塊,皮外傷。隻是……”您接著說,“隻是當時很擔心,想著要是我再有什麼事,你們倆怎麼辦。”聽到這,我挽緊了您的胳膊,低下了頭。我不敢抬頭,因為我怕您看見,我早已滿麵的淚痕。

媽媽,好溫暖,好窩心的字眼。正是這個字眼,讓您付出這麼多卻無怨無悔;也正是這個字眼,讓我心安,也心疼。

媽媽,女兒不奢求什麼,隻希望您快樂。女兒也知道那快樂的源泉便是我們,所以,我會快樂,隻因為這份快樂能帶給您幸福。女兒也不企圖什麼,隻希望您幸福,因為隻有您幸福,才有了我們幸福的源泉。有您的地方,就是我所有希冀發光的地方,就是我所有希望閃亮的地方,就是我心靈最後的最永恒的歸宿。

媽媽,我愛您,雖然從未對您說出口,但我真的愛您,願您幸福、平安!

當母愛已成為習慣

◆文/趙一

我希望有一天,媽媽會把我對她的親情也當成一種習慣。

情感是個奇妙又複雜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差不多構成了一個人感情生活的全部。愛情讓人嚐盡酸甜苦辣,需要精心地維護方能持久;友情讓人飽受世間冷暖,必須慢慢地培養才能永恒。唯獨親情,它是這三者中惟一一個人們與生俱來,並伴隨人們一生的情感。也許正是因為它的“難失去性”,人們才容易忽略它,讓它成為不被重視的一類情感。可是若讓你必須從三種情感中舍棄兩種,你會發現最放不下的還是親情,而親情中的父母之愛尤其令人難以割舍,但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種情感給予你的溫暖,所以隻有當你失去它的時候,才會感到徹骨的寒冷。

有這麼一個故事,還是有關那個古老的問題的:當你的妻子、孩子和母親同時掉進水裏,你會先救誰。一個男人覺得難以回答,就去問他的妻子,沒想到妻子臉色一變,說:“你要是敢不救我和孩子,我就和你沒完。”他又去問兒子,兒子卻不耐煩地說:“你愛救誰救誰!”他最後跑去問自己的母親,母親卻驚慌地說:“你要救我們,豈不是自己也得跳進水裏,那可不行!你得先救自己的性命!”事後,這個人不無感慨地想:原來最關心自己的還是自己的母親!我相信這也會是很多人在經曆了無數變遷之後感悟到的吧。

一直以來,我對親情的認識都伴隨著我的成長在不斷加深。想起以前自己對親情的漠視,我真的非常內疚。

上小、學以前,我一直由姑姑照看著,而媽媽整天忙著上班、做家務,所以我跟媽媽之間仿佛有了隔閡,我對她甚至於感覺比較陌生。她很疼我,給我買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是我卻從來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樣,主動跟媽媽說要買玩具,買衣服。直到姑姑搬走,我和媽媽才逐漸“熱絡”起來。後來我跟媽媽提起這些事,她大笑起來,說我真是幼稚得很,哪有孩子會對自己的母親覺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