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文學思潮、創作方式與批評術語(2)(3 / 3)

周揚的文章則強調:“隻有站在革命階級的立場,把握住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從萬花繚亂的現象中,找出必然的,本質的東西,即運動的根本法則,才是到現實的最正確的認識之路,到文學的真實性的最高峰之路。”

《現代》1933年4月1日第二卷第六期發表了靜華(瞿秋白)的《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上的現實主義》,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實主義文學主張進行介紹,他側重的也是作家的政治傾向:“客觀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同樣是有政治立場的,——不管作家是否有意地表現這種立場;因此,如果把‘有傾向的’解釋成為,有政治立場的,那麼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不反對這種傾向,而且非常之鼓勵文學上的革命傾向。”他還談及作家“寫本質”的要求,認為“他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是:對於事實上的階級鬥爭,廣大群眾的曆史鬥爭的現實主義的描寫。他們要求文學之中對於這種鬥爭的描寫,要能夠發露真正的社會動力和曆史的階級的衝突,而不要隻是些主觀的淋漓盡致的演說”。“隻有無產階級才能夠真正徹底的充分的‘揭穿一切種種假麵具’,才能夠最深刻的最切實的了解到社會發展的遙遠的前途。‘揭穿假麵具’的精神,我們是要繼承的;我們還要更加徹底的,更加深刻的了解社會發展的內部矛盾,要發展辯證法唯物論的創作方法。”

從這三位左翼主要理論家胡風、周揚和瞿秋白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左翼文人對文學的階級性的注重,是放在首位的,他們認為隻有站在曆史發展的最前線的階級,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認識客觀的真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學的真實性,而在當時能夠最真實地反映現實,把握住客觀的真理的,就隻有無產階級。左翼文人認為藝術與政治是同質的,藝術從屬於政治,政治指導著藝術。

3.差異究竟在哪裏?

革命文學時期,寫實相對於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看中的是為什麼寫,革命文學強調的是文學為革命,用文學來參與社會的變革。文學作為一種戰鬥的武器而出現。在這時候,他們繼承了“五四”以來的文學的戰鬥的傳統,文學不是娛樂消遣的個人的東西,文學變成了一種抒發集體情緒和關注集體命運的東西,而不是文學為文學自身。革命文學以及之後的左翼文學,強調的是作家的階級立場、作家的世界觀,政治意識形態覆蓋住了文學自身的價值。雖然也有第三種人——自由人在為文學的藝術價值爭辯,但是時代的潮流是政治和革命,文學注定不能置身時代之外。這時期文學反映現實的方式是一種新寫實,即“寫本質”。寫實在中國新文學的早期表現為一種睜開眼看世界、正視現實、研究社會問題的精神以及一種忠實於外界自然和社會的描寫方法,是一種文學與現實關係的表現的手法。他注重的是文學與現實,特別是社會現實的關係。這時的寫實可以說是一種耳聞目睹的寫實,是一種個人經驗世界的寫實,是一種日常生活和身邊瑣事的寫實,是在個性解放、科學和民主精神照耀下的寫實;而到了20年代中後期,這種表麵的寫實,進入到了人的主觀視閾了,強調一種主觀意誌和集體傾向。這種轉變跟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以及整個左翼思潮的湧入有關,中國文壇在這種影響下進行了“方向轉換”。文藝成為幫助政治上社會變革的武器。文藝的價值有了新的衡量標準,文藝的社會功用被強調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在這時候,文藝與現實的關係得到了新的調整。文藝反映的不是作家耳聞目睹的現實,而是要求作家站在最先進的階級立場,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描寫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要寫出動的、發展的現實,不僅寫出世界本來的樣子,還要寫出世界應該有的樣子和將要出現的樣子,這也就是寫本質的主張。寫本質強調文學的真實性,但是這時候的真實已經不是五四時期靜止的、平麵的、表層的寫實,而是要求進到動的、立體的、深入的寫實。他們看中的不是表麵的外部的世界,而是在表麵失望的世界裏看出有希望的未來,用文學來表達他們對社會未來的願望,文學是作家內心的抒寫,而不是作家對外在世界的摹寫。在這種表情達意的新寫實的傾向中,他們開始重視敵人和朋友的界限,他們要劃分二者的界限,這種傾向在國共兩黨分裂時達到了高峰,成為一個集體的力量。他們劃分的標準就是階級,而階級是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的東西。20年代中後期,政治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繞不開的話題,文人也卷入了政治的漩渦中,幼稚而清高的中國文人一度嚐試個人加入革命的洪流中,但是很快,他們的雄心壯誌就被國民黨的清黨運動鎮壓下去了,他們轉而更倚重文學對政治的影響力和加強用文學來參與革命的力度。這場寫實與寫本質之爭,延續到了1936年,魯迅的去世、“左聯”解散以及抗戰文藝的爆發,中斷了這場混戰,但到此,中國新文學的寫實發生了變化,在內涵與外延上的變化,而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寫實。

“寫實”產生的語境

要進一步分析新文學的寫實性,就要對文學的寫實性的來源進行考察和梳理,以及分析中國文人接受這些資源的各種因素,包括時代空氣、文人心理。隻有在這種考察工作中,可以更清楚地確定中國新文學寫實概念的內在含義和新文學寫實的獨特性。在這一部分的工作中,我試圖闡釋清楚寫實得以發生和呈現的語境,主要從寫實的來源、當時的時代空氣以及文人選擇這些資源的心理三方麵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