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寫實”考:以1915年至1936年為中心
“寫實”概念是西方現實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20世紀初,伴隨著各種新觀念進入中國文壇,西方的現實主義內涵是非常廣泛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現實主義。西方的現實主義的出現和發展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基礎和社會背景,現實主義進入中國文壇之後,它沒有自己的哲學基礎和理論體係,在借鑒西方的同時,又因認識力和理解力的滯後,導致了西方現實主義理論體係在中國的改造。同樣,“寫實”概念在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中也有自己的演變軌跡。可以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中國新文學流變的兩翼,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闡釋已經有汗牛充棟的研究成果,而對其特征性表現手法和文學精神——寫實和浪漫的闡釋卻相對較弱。人們對文學寫實性的追求,沒有從來源處進行仔細的考察和辨析,而籠統地想當然地使用它。如果沒有對文學的寫實性進行嚴密區分和界定,就按照自己的目的去使用它,那麼就會使我們討論的問題變得混亂和含糊。中國新文學的寫實,具有它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個性內涵。它不同於西方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寫實,也不同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寫實,更與中國傳統文學中“實”的概念拉開了距離。現實主義的核心概念就是寫實,它既規定了現實主義文學與現實的密切關係;也表明了現實主義文學獨特的藝術價值。在新文學的頭20年,中國文人對寫實的不同理解,導致了他們對寫實主義不同程度的認同和排斥。可以說由於寫實概念的多義性,導致論爭的各方沒有站在同一個平台上對話,而對話也就不可能取得共識,各方麵的文人對寫實文學都隻是在自言自語,自說自話,沒有溝通的可能。筆者主要從文學理論的層麵去考察寫實概念的來源、演變和影響,試圖回到新文學的頭20年,從現實主義的萌芽階段對這個概念進行再考察,再思考。本章從縱向考察,試圖梳理清楚寫實概念的兩個形態,即它作為寫實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文學精神,它們在寫實文學的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認為《新青年》時期,寫實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的精神出現的,而在文學研究會和之後的無產階級文藝時期則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而出現;當然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橫向上看,寫實精神與寫實方法是並存的,隻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而已。
在現代文學研究史中,比較係統論述到寫實概念的是溫儒敏。他在《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將寫實分為四種類型,但也沒有對寫實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耐心、仔細的辨析。可以說,在現代文學研究中,“寫實”概念沒有得到應有的梳理和辨析,人們一般都是望文生義、不求甚解地使用它。學術界對寫實這個術語的使用已經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隻要翻檢一下中國學術期刊CNKI,諸如某某作品的寫實性,某一作家的寫實作品,隨處可見。“寫實”話語在文學批評的天空中漫天飛舞,但何為寫實,中國新文學的寫實與它的源頭——西方的寫實有何區別與聯係?“寫實”進入中國文壇,遭遇了哪些誤解,發生了怎樣的變異?在筆者的閱讀視野裏,至今還沒有人對它進行耐心細致的考察、甄別和探究。本章的主要工作,是試圖借助盡可能詳盡、可靠的曆史文獻資料,進入當時文學發生場域,還原寫實概念一個豐富、真實的麵目。盡管實現這個願望有不少客觀的、主觀的困難,但如果能有些許觀點引發人們對這個司空見慣的“寫實”概念的關注,那麼的寫作目的也就達到了。
“寫實”概念在“五四”新文學中的兩重形態
在進行“寫實”概念的辨析之際,首先要對寫實概念進行定義並對其在新文學中初步確立的時間段進行考察。
1.“寫實”概念
“寫實”概念在字典中的解釋有以下幾種:《辭海》中的解釋是:“寫實:按照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形態描繪事物,注重再現的客觀性和逼真性。”《古今漢語實用詞典》對寫實的解釋是:“寫實:如實地描繪事物。”《漢語大詞典》對寫實的解釋有兩條:“一是傾吐情實。三國魏曹操《讓九錫表》:‘惶悸怔塋,心如炎灼,歸情寫實,冀蒙聽省。’二是據事直書;真實地描繪事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秣碑》:‘寫實追虛,碑秣以立;銘德慕行,文采允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不得不歎服他(果戈理)偉大的寫實本領。’巴金《家·後記》:‘在我的作品中,家是一部寫實的小說。’”綜合以上三種詞典裏的解釋,可以肯定,寫實概念在現代的用法主要是指一種真實地、如實地描繪事物的藝術方法,是指對客觀外物的真實的描繪,不包括對人的主觀內心世界的如實抒寫;而從這種含義引申出一種關注社會現實,對社會現實具有批判性的寫實精神。在新文學中,寫實是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的特征性表現手法和文學創作的精神,它直指文學創作中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問題,是現實主義追求文學與外在世界逼似的藝術手法,是文學家試圖用文學記錄世界,解釋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上,寫實概念指向的是文學對客觀的自然界、社會現象的一種忠實的記錄,是人認識和解釋外在世界的一種方法,不涉及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關照。寫實概念是近代與西方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一起從日本引進中國文壇的,雖然在中國古典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古代它是一個被忽略的概念,人們並不用它來進行文學鑒賞工作。同是追求文學的真實性上,在古典文論中,人們更傾向於用與“虛”相對的一個概念“實”來品讀文學作品。寫實概念的活躍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也就是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在中國文壇盛行的時期,而那時候它的含義是比較模糊和寬泛的。
2.寫實概念初步確立的時間
我們將考察寫實概念初步確立的時間段劃在1915年至1936年,是基於以下的考慮:從1915年到1936年,西方的各種現實主義的版本已經在中國文壇完成了它們的依次演繹,到1936年關於文學的內部問題的論爭由於抗戰的需要暫停,文人的目光轉向了抗戰文藝的提倡。雖然說關於文學內部問題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但是之後現實主義的發展都沒有走出1915年至1936年現實主義論爭的範疇;他們都是對這段時期的現實主義的某個形態的極致發揮和強調。可以說,1915年至1936年是中國新文學的現實主義文學形態的萌芽期。筆者重點考察在這個萌芽期,寫實文學中的寫實概念的多種生長可能和空間,對寫實的形態和來源進行細致的考察和鑒定,試圖說明中國新文學的寫實特性,給它一個比較合理的闡釋,還原它的豐富內涵和複雜麵貌。
在新文學的頭20年,寫實概念不僅是與社會變革、思想政治思潮聯係緊密的那部分文學的特有概念,也是那個時代文學的重要趨向,寫實概念來自西方文學,從近代逐漸進入中國文人的視野,可以說沒有人公開反對寫實主義文學,他們反對的是假的寫實主義。在筆者的閱讀視閾內,最早使用寫實概念的是梁啟超1902年在《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將小說分為“理想派小說”與“寫實派小說”。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三號上發表《現代歐洲文藝史譚》,介紹歐洲文藝“由理想主義再變而為寫實主義,更進而為自然主義”。接著,《青年雜誌》第一卷第四號的通信欄目上明確回答讀者提問說“吾國猶在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時代。今後當趨向寫實主義。文章以紀事為重。繪畫以寫生為重。庶足挽今日浮華頹敗之惡風”,宣布《青年雜誌》提倡寫實主義文學;這是中國新文學在理論層麵上明確提倡寫實文學的開端;而在近代,寫實文學的介紹隻是作為介紹西方的文學思潮的一部分被順便提到而已。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之後,寫實文學真正進入中國新文學建設的視野中,是中國新文學借以完成對傳統文學革新和追趕世界文學的手段出現。從此以後,寫實文學的各種形態——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等思潮在中國文壇演繹了一連串的變化,上演了各種變形,終於融入了中國新文學的血脈之中,變成中國新文學的一種傳統——現實主義的潮流。
3.寫實概念的引入
用西方的文學概念來描述中國文學始於近代,寫實概念也是近代進入中國文壇,被用來對小說進行分類的一個外來術語。寫實自從進入中國文壇,就有了它自己的生長環境和獨特的命運遭遇,也就形成了中國的寫實概念。近代的寫實概念是作為介紹西方的文學思潮而提到的,並沒有對寫實概念的詳細介紹和提倡。1902年,梁啟超在《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從小說能給讀者的作用來解說寫實小說,認為寫實的小說作用是:“小說者,常導人遊於他境界,而變換其常觸常受之空氣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於其所懷抱之想象,所經閱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習矣不察者;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寫其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澈底而發露之,則拍案叫絕日:‘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謂‘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為甚。此其二……由前之說,則理想派小說尚焉;由後之說,則寫實派小說尚焉。”寫實派小說要能將人“所懷抱之想象,所經閱之境界”“和盤托出,澈底而發露之”,這裏提到寫實文學所寫的題材是人們所想、所見、所聞的事物以及寫實文學的創作方法問題,強調作家要“和盤托出,澈底而發露之”的一種實錄性,即寫實相當於“實錄”、“紀實”。與梁啟超觀點相似的還有近代的一些文人。1914年,成之在《小說叢話》中比較具體地談到了寫實主義小說:“小說自其所載事跡之虛實言之,可分為寫實主義及理想主義二者。寫實主義者,事本實有,不借虛構,筆之於書,以傳其真,或略加以潤飾考訂,遂成絕妙小說者也……夫天然之物,盡合乎吾人之美感者,固屬甚鮮,然亦不能謂為絕無,且有時轉為意造之境所不能到者。苟有此等現象,則吾人但能記述抄錄之,而亦足成其為美的製作矣。此寫實主義之由來也。此種著錄,以其事出天然,竟可做曆史讀,較之意造小說,實更為可貴。”此是根據小說的取材劃分,寫實小說材料必須是實有其事,然後“記述抄錄之”,“可做曆史讀”,寫實小說的方法是實寫、實錄,強調紀實的功能、曆史文獻的功能。他們是將寫實與“虛構”、“想象”相對立的。但也有例外,1906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詞分為“寫實與理想二派”:“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王國維將詞的意境中的寫境劃為寫實,並且寫實是“合乎自然”而又“鄰於理想”,寫實不是簡單的實寫、實錄,而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創造性,這裏說的是寫實文學的方法問題。近代文人對寫實的理解,主要是從題材和創作方法上去理解,在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上,強調的是文學對現實的忠實記錄。小說是一種具有幻想、想象和虛構性質的文體,即使到了現在,人們對小說的理解仍然認為小說是與客觀現實有差別,不可作真正的曆史文獻;同樣,詞是一種抒情寫意的文體,不可能是純粹的紀實,但是人們卻用“寫實”概念去給他們分類,命名,說明了近代文人對與“寫實”緊密相關的文學真實性的那種迫切追求。但是,近代文人急於引進西方形形色色的主義來改良社會,這些主義的提出具有急功近利性,其內涵和外延都比較模糊和空泛,寫實概念在這個時期隻是個別文人泛泛提出,沒有深入介紹,更沒有形成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在近代,寫實文學是作為中國文人認識西方文學、介紹西方文學時順便提到的,告訴中國文壇,西方文學的曆史曾經有過寫實主義這樣一種文學潮流,並沒有大力提倡文人創作寫實小說。
4.“五四”時期的“寫實”
五四時期可以說是達到了全麵提倡“寫實”的時期,在文學的各領域——小說、戲劇和詩歌方麵都提倡寫實。這個時期他們看中的是寫實寫什麼的問題,重在寫什麼樣的實以及“睜開眼睛”看世界、“說實話”的寫實精神。胡適的《易卜生主義》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他批判中國人道:“人生的大病根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明明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我們偏說是聖賢禮儀之邦;明明是貪官汙吏的政治,我們偏要歌功頌德;明明是不可救藥的大病,我們偏說一點病都沒有!卻不知道:若要病好,須先認有病;若要政治好,須先認現今的政治實在不好;若要改良社會,須先知道現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易卜生的長處,隻在他肯說老實話,隻在他能把社會種種腐敗齷齪的實在情形寫出來叫大家仔細看。”他讚賞易卜生說出了家庭、宗教、道德、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政治等社會各方麵的老實話。他說:“易卜生把家庭社會的實在情形都寫了出來,叫人看了動心,叫人看了覺得我們的家庭社會原來是如此黑暗腐敗,叫人看了覺得家庭社會真正不得不維新革命!——這就是‘易卜生主義’。”當時的文人認為中國文學處在西方文學進化鏈條的“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時代”;用西方的理論來衡量判斷中國文學的價值和位置,進而得出中國文學應該走向寫實文學。在西方文學進化論的參照下,他們洞察到了中國傳統文學與西方文學的差距,產生了要學習西方文學,變革中國傳統文學的要求和構想。他們認為中國文學是吃人的、非人的文學,是娛樂消遣的文學,是誨淫誨盜的文學,是載道的封建文學。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人的文學”、“平民文學”以及陳獨秀的三大主義。這些文學都可以稱為“為人生的文學”。當然,這裏的“人”和“人生”是有其時代內涵的。按照周作人的看法,人是“從動物進化的人”以及“從動物進化的人”,即兼有人性和獸性的人;人生是一種具有西方的個性解放和人的自由發展的人生,是在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參照下的人生。中國的人和人生與西方的理解並不完全一樣,但它們是在西方的觀念作為參照和觸媒的情景下,結合中國人的人生經驗的一種理解。不可否認,這種理解下的人和人生與中國傳統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多少都帶有西方的痕跡和在這種痕跡上的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