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哀歌,斜陽難度。胤若束好發髻,更換朝服。
從前的宮城似是誰家院?改朝迭代,易姓換主,隔世之感,蒼莽之氣,若寒風刺骨。可這春夏之交,何來的冷意?綿綿撫過,綠了宮柳。胤若隨祖父下了轎,竟不知何時來過,也許是當年年歲尚小,記不清許多,仿佛前世之旅。放下仇恨後,方懂母親之語,洞悉世間萬物自有因果。回憶如潮水翻滾而至,尤記巍峨宮闕震懾人心的魔力。有時候,人會忘記很多,終歸記得住的是當時的感覺。
前世夢醒,說不清是青黛之色暗自迫之,還是守衛冰冷之甲伏光使然。
胤若緩緩步入宮中,此時晨光纖起,散盡了唐宮朝露。紫霞漫於九天,蜿蜒棱宇蓋世恢宏,儼然一派莊重與生機。
由宮人引路,衛國公先一步議政。待皇上傳旨,胤若再入殿內聽封。
早朝罷,李靖獨留於殿內,叩首道“承稟聖上,臣還有一事與國家社稷有益,不知可否奏明?”
太宗淡然一笑,從龍椅上走下來,捋須道,“愛卿請起,何事關乎社稷盡可說來。你我雖為君臣,無人之時就不要拘禮。”
李靖起身拱手道,“臣孫兒胤若是難得的將才。臣想調其入軍磨礪一番,作為下一次邊疆之戰的先鋒。不知陛下可否恩準?”
太宗連連稱讚,“高宗果然沒看錯,衛國公一身正氣,為國為民,那些撲風捉影的流言都是誤會,爾堪當百官之表率,此奏定然恩準。”
“衛國公李靖叩謝陛下。聖上賢明,臣等定將誓死追隨報答皇上知遇之恩。”李靖一拜又道,“臣已經讓孫兒在殿外等候謝恩。”
太宗愛才之色溢於言表,“胤若來了?快宣!”
一宦官走出殿外喊到,“皇上有旨,昭武校尉李胤若,承衛國公一脈報國之誌,遂隨軍爭吐穀渾,特賜殿前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