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午夜巴塞羅那(2)(2 / 3)

我笑著抿了一口果酒,摸摸自己被“巴塞羅那化”的胃。的確啊,簡單說來,和西班牙人生活在一起,已經從一開始的驚歎變成現在的被同化了。

早飯倒算正常,早晨八九點。但是中飯時間就不靠譜了,是在下午3點,晚上則普遍在10點左右開飯。

因此,剛來到巴塞羅那的時候,每次吃飯都會上演一出“餓狼傳說”,也顧不得顏麵,實在是餓到前胸貼後背。西班牙友人們一度認為我減肥有方,威逼利誘。個子小小,居然食量如此大。而溫柔善良的瑪利亞,每次都給我的盤裏麵放最大的一塊肉,還關切地說,不夠的話鍋裏麵還有。

唉!情何以堪,每一次他們準備做個大分量的海鮮飯,9點半才優哉遊哉地開始,洋蔥炒出來的香味彌漫整個房間,讓我淚流滿麵。

唯有我做飯,才是胃最開心的時刻。

他們都愛吃中國菜,從我第一次當“主廚”開始,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來,於是每次隻要我下廚,都要準備一桌子菜。7點半左右就開始洗菜切菜,餓了邊做邊吃。一桌子菜做完,看看手表,10點左右,剛好開飯。那時候,肚子才不會像平時等待餐飯那麼可憐,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其實西班牙人的“耐餓性”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原來,在午餐和晚餐之間,有一個下午茶(西班牙語裏稱為Merienda)。也就是在6點鍾左右,當地人都會去咖啡館,點上一杯咖啡,加上一個小羊角麵包,或者小點心充饑。至於早餐和午餐之間,那漫長的7個小時不進食,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不餓的,實在是無從考證。思量再三,隻得這樣安慰自己,可能胃被設定的模式不同,我們中國人一到正午,就如同鬧鍾般開始咕咕作響的肚子,真是傷不起。

正常而言,11點鍾吃完了飯之後,還要吃著點心聊聊天,看了電視或者閱讀本書才去入睡。其實在國內這個時段,確切而言,吃的飯不稱為“晚飯”,而是“夜宵”。想來好笑,當我拿起刀叉狼吞虎咽之時,在國內,我年邁的祖父祖母已經捧著無線電,在弄堂的石庫門裏醞釀睡意了。

有人感慨,生活在這種作息習慣的國度,隻有兩種下場:要麼肥死,要麼餓死。但奇怪的是,哪怕西班牙人吃的東西偏油膩,卻也不胖,反而好身材的一大把,莫非又和基因以及骨架子有關?

上天真是厚愛這裏的人!

如此每天“熬夜”,莫非第二天正常的上班時間都比國內晚?神奇的是,當地人照常一清早在去上班的路上和你熱情地打招呼,一個嗬欠也不打。

想了很久,才終於想起來為何他們民族那麼有精神,像是血管裏麵流的不是血,而是紅牛飲料。

原來是西斯塔(Siesta,西班牙語是午睡的意思)在作怪!

作為西班牙僅次於Tapas和“遲到”的偉大特產,一般人們在下午兩點到四五點都會進行午睡,公司以及商鋪都會在這個時候關門。他們都去哪裏了呢?

放眼望去,餐館與咖啡廳裏麵坐著的,是吃午餐的巴塞羅那人;公園草坪上麵躺著的,是飯後小憩的巴塞羅那人;廣場周圍席地而坐,抽著煙聊天的,是等下準備回辦公室繼續工作的巴塞羅那人。

吃飯時間的不同也影響到了他們對於中午、下午、晚上的定義,所以,他們的時間觀念與我們的偏差真的不是一點點。

有次友人約好說,我們下午一起去海灘玩。於是一兩點的時候我就整裝待發,防曬霜、草帽、沙灘浴巾一並準備好了,結果直到了五六點朋友才不緊不慢、一點羞愧感也沒有地過來敲門說:“Vamos(我們出發吧)!”於是我真的很不解地說:“五六點中國人都吃晚飯了啊!”她反過來驚詫了,不可思議地說:“五六點是下午啊,巴塞羅那的夜晚10點鍾才剛剛開始。”

再有一次參加生日派對,說好了夜晚一起去迪斯科跳舞,結果我都換好了衣服,穿上高跟鞋,就等著出門。等啊等,結果快到淩晨1點鍾,上下眼皮快要黏合時,朋友敲門說:“準備好了沒?先一起去酒吧喝個酒再去吧!”

在巴塞羅那辦事情,星期天所有店鋪還有公司機構都是大門緊閉的。這一天,對於巴塞羅那當地人而言,是用來在家裏聚餐,或是去海邊曬太陽的,沒有人會把這一天獻給工作。

有個荷蘭人告訴我其中的緣由:“其實啊,很久很久以前,在荷蘭,農民很早起床吃了飯就一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直到太陽落山為止。因為日照時間太少,所以‘準時’這件事情很重要。而巴塞羅那這樣的地方,陽光多,所以大家早上起來吃完飯後去田地,下午天太熱了,於是回家吃東西,吃完呢因為太熱所以犯困。睡到傍晚太陽不是那麼毒辣了繼續上田。反正慢慢來,太陽一直在那裏,不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