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2 / 3)

丁憂的日子過得極快,一轉眼又是大半年。

常鬱昀不喜與舊都子弟們結交往來,把時間都給了妻兒,尤其是霖哥兒,早早就開了蒙,跟著父親念些三字經。

起初時,楚維琳心疼霖哥兒還小,就要開始念書了,可見常鬱昀並不像學堂裏的先生一般壓著霖哥兒念書,三字經隻念音而不求知意,更多的是磨一磨霖哥兒有些大咧的性子,也就放心不少。

常鬱昀笑話她道:“都說慈母多敗兒,等他正經念書時,可千萬別舍不得。”

楚維琳嗔了他一眼,哼了一聲:“我又不是那等一味隻會護著他,不辨是非的母親,他要走仕途,要考功名,自是要刻苦念書的。這科考一路多艱難,又不是去街口取個東西,一來一回就得了的。我記得維琮念書時,當真是用功的。”

常鬱昀聞言,笑了:“我想起我小時候了。”

文采譽滿京城的常家五郎,靠得絕不僅僅是出身、天賦,更多的是努力。

這一點上,常鬱曜倒是和常鬱昀相像。

以常鬱曜如今的年紀和能力,倒也能下場比試一番了,隻是因著常恒淼如今是丁憂之身,離京又有隱情,便不想讓常鬱曜在此刻參考。

更要緊的是,常恒淼不止一次說過,常鬱曜在做文章上是不輸人的,但為人處世上,太過刻板,規矩是懂了,卻不知變通圓滑,便是入了官場,也要吃大虧的。

塗氏起先聽了這等話,還一肚子的不高興,多聽幾次,自己也慢慢琢磨過來了。

畢竟是她親生的兒子,到底是個什麼脾性,塗氏這個當娘的最是清楚。

塗氏也不想常鬱曜空有一肚子墨水卻無處發力,想起楚維琳曾提過,楚維琮當時與好友一道遊學,不僅是開了眼界,也能更通人情世故,便存在了心中,找了機會與常恒淼提了。

常恒淼倒不反對,隻是時機還不合適,隻能暫時擱著。

三年孝期,其實也不過就是眨眼間。

誰也沒想過要急於出仕,他們都沒有忘記一家人離開京城的真正原因。

景德二十八年末,聖上駕崩,四皇子承繼大統,定下改新年年號為文元。

塵埃落定,常府上下長長鬆了一口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結果了。

至於京城裏,因著大統之爭,為了新舊交替,生出的事端和波濤,常鬱昀多少聽說了些,也不由興慶,這些都與常府無關。

新帝繼位,不說是不把常府牽連進去,他似是忘了京中曾有如此聖寵人家,一晃又是一年,連常恒翰都有些著急了。

祖宅那兒,見了此等狀況,少不得說些閑話。

楚維琳琢磨著給楚維琬寫了一份信,言語裏雖然隱晦,但她想,楚維琬看得懂。

臘月裏,楚維琬的回信到了。

信中絮絮說了京中的事情,楚家大小瑣事,太後娘娘的身子,以及李慕渝的狀況。

等開了春,李慕渝又要去江南了,這一回是常駐,為的是打擊海寇。

江南沿海一帶的海防衛所操練鬆懈,前幾年新帝在江南時曾經狠狠抓過操練,如今海寇眼瞧著要惹事生非,新帝不放心,讓李慕渝仔細去督促。

而讓楚維琳眼前一亮的,是楚維琬看似無意的一句話。

年節裏,新帝和太後娘娘說過,前些年在江南打貪,換了不少官員,新到江南赴任的官員對那兒的情況並不了解,這對打擊海寇是不利的,偏偏在江南耕耘了些時日的官員裏頭,也挑不出幾個能放心交托大任的來。

新帝對江南沿海是上了心的。

楚維琳與常鬱昀細細說了說,常鬱昀又把事情轉告了常恒淼。

江南海防,明州是重中之重,常恒淼在明州的積攢,足夠讓他毛遂自薦了。

明州那裏的生活,塗氏他們也很習慣,若有機會回明州去,常恒淼求之不得。

可看著常鬱昀,他想起前幾日與常恒翰的對話,心中又有些惴惴。

如今的常氏便是要複起,也絕不是大張旗鼓的,新帝登基一年,不少年輕有為的後輩如雨後春筍,即便現在的他們還不能擔當大任,但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將是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