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聞言不樂,說聲:“母親,孩兒雖然年少,有些感念之恩。為子盡孝,為臣盡忠,豈有父困在邊廷遭難,子在家中坐視,可謂孝乎?況兒年輕弱冠,文可略達,武已超能,豈有坐享家中,不去救父之理?”公主聞二子之言,心中著急起來,說:“兒啊,非是為娘攔阻你救父。但你弟兄從小不曾遠離膝下,況千裏程途,遠征南地,為娘好不心憂!今聖上已降旨楊家將帥提調兵馬,此去定然救出你父。隻須差家將回京打聽此事如何,方為正理。”此是公主無可奈何之說,勸阻二子,乃父母愛子之心,將夫妻情分丟在一邊,反說寬心來勸弟兄二人,恐他當真要去隨征之意耳。

二人又呼:“母親,父王困於山峽之中,至今兩月有餘,未知生死。母反說此寬心之言,乃為孩兒年少,前去打仗衝鋒,惟恐有失。這也請老母放心。

有誌不論年輕,無誌空長百歲。昔日周瑜年方十八歲,他就執掌大權,退曹兵百萬於赤壁;甘羅十二之年為相於秦廷;近唐之羅通,年少十四掛帥平定北夷,英名冠世;唐末史建唐年交十五,大破王彥章於寶雞山,英雄出於少年。

曆觀少年幼將,多少建立奇勳,為國家出力!孩兒雖不及古之人,但君父之難,孩兒斷不坐視安享,而為天地間之罪人也!”說罷,不住地叩頭哀告。

公主見二子參透其中意見,暗暗心頭喜悅,喜他聰慧誌高。但二子自小嬌生慣養,猶如掌上明珠,又再無三兄四弟。如今要遠去馳馬掄刀,沙場險阻,倘有疏虞,悔之不及。想來二子智慧明白,難以言語恐嚇於他。罷了,不若如此可能嚇退二人的,遂喝聲:“好兩個逆子!我養育你一場,做盡多少勞心事,才得你兄弟長大成人,盡些孝道。豈知你年今十六就不依母命,再三勸諭還是執拗,可惜我數載辛勞已成烏有,但命該招此逆忤之兒!”說罷悲泣不止。

弟兄二人一見,驚慌起來,呼聲:“母親,孩兒焉敢逆娘之命!不過是出於無奈。既是娘親不願孩兒前往,就罷了。何須動怒!”公主聞言止淚說:

“我兒,非是為娘懊惱,隻因你弟兄不遵訓誨,是以傷心起來。”說罷,弟兄起身又說:“今孩兒不去也罷,但於心放不下。要到汴梁,一來探聽實信,二來相謝包公,以見厚情。未知娘親意下如何?”公主聽了,沉吟一會說:

“既然如此,老家人狄成隨你二人前去吧。”當時又喚至狄成,公主開言說:

“如今兩個小主要到汴梁城探聽信息,拜謝包大人。你須小心服伺,要早日回來,免使我心中懷念。”狄成說:“娘娘放心,小人自然小心侍奉,速催早回。”說罷,狄成去了。是日天色已晚,母子三人用過晚膳,安歇一宵。

次日早晨,弟兄二人起來,梳洗已畢,進宮內拜辭母親。公主叮嚀一番,不用多述,無非速去速回,涉水登山須要小心。弟兄一一應允,與狄成一同出了王府,上馬登程。不知他弟兄到汴梁之後再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到汴梁弟兄同忠當金殿太君陳兵

詩曰:

忠臣孝子兩相同,救父興師立大功。

年少英雄誰可及,平蠻指日位封隆。

卻說狄龍、狄虎弟兄二人帶了老家人狄成,隨後出了王府,一程向汴京城而去。狄龍在馬上一路行來,向狄虎說:“賢弟,如今父王困在高山中,未知生死,至今將已三個月,還未發救兵,父王在山上盼望。聖上雖已調點人馬,但不知何日興兵。母親又不許我弟兄同去隨征,我心甚覺不安。”狄虎說:“哥哥,我想到了汴京見景生情,先拜探過包公,相求他保舉我二人前去平蠻救父。聖旨準了,一定金殿封官,奉旨征南。命狄成先回家報知母親,有了旨命,他也攔阻不得了。你我速到邊廷,奮勇當先,救出父王,豈不忠孝兩全的?”狄龍說:“言之有理。此去見包公,訴說心腸,他定然應允。”

一路你言我語,這狄成一一聽得明白,吃驚不小,慌忙稱說:“二位公子,你說隨征去,豈不害了小人?主母娘娘臨行再三囑咐二位公子速去速回。你說上京相謝包公,到了京時又求包公薦舉隨征。倘若朝廷準了本,教小人回歸怎生上複主母娘娘?倘二位公子要去,須要回家說明白。若是娘娘從你去的,免得小人受累,說我不諫阻你們,公子意下如何?”這公子二人聞言大怒,罵聲:“大膽奴才,敢來擅自攔阻我!何難把你這牛筋打斷。專將主母來欺壓於我!’如今不用你同往,快回去吧!”狄成大驚,忙呼:“公子不必動怒,老奴就是渾身是膽,也不敢攔阻二位公子。因主母臨行吩咐多少言詞於老奴,一到汴京,叩謝了包爺,不可耽擱,須早去早回。將二位公子交於小人。你今反往邊關去了,豈不違背了母親之命?乃為不孝。又教小人難複主母之命,是以難怪小人攔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