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奇跡終結?(1 / 2)

英國媒體或許為了烘托《皇家賭場》的影響力,會將米高梅近些年的不如意公之於眾,但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接連推出《壞老師》《歌舞青春》《魔力麥克》,全球攬獲10億票房的米高梅,給人的印象已經不再是那個衰敗的電影王國了。

《好萊塢報道》對《皇家賭場》的報導,可能相當具有代表性,也體現了大西洋兩岸的差別。

“詹姆斯.邦德又來了!《皇家賭場》17日在美國、英國,台灣等多地上映,美國首日憑借3400塊銀幕獲得1480萬票房,表現平平。而在英國,《皇家賭場》則拿下了新的首日票房紀錄。這個隸屬於米高梅的經典係列,也許是舊米高梅時代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遺產。然而即便如此,選擇丹尼爾.克雷格出演新的邦德,似乎也有區別此前的007特工的意味。今年暑期檔,米高梅史無前例的成功,意味著丹尼爾.桑德勒治下的新米高梅,將煥發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色彩,而不再僅僅依賴過去的榮光,《007》依舊受人歡迎,但米高梅受歡迎的作品,已經不再隻有《007》了!”

很多媒體在報道《皇家賭場》的時候,也沒有忘記DD影業發行的新作——《一往無前》,雙方盡管都屬於丹尼爾投資的作品,卻並不屬於同一個公司品牌——米高梅和DD影業仍然看不出區別來,這似乎讓不少人為丹尼爾感到憂慮。

“也許丹尼爾應該從米拉麥克斯那裏吸取一些教訓,本部和旗下子公司總會有難以融洽的時候,尤其是DD影業遠不如米高梅知名,盡管近年以來,DD影業的成績比米高梅要好得多,可是不論是DD和米高梅的員工,還是外界其他人,並不會因此就認為DD影業理所當然能夠壓住米高梅影業,因此隨著米高梅的成功,DD本部和米高梅之間的矛盾有可能重演迪士尼和米拉麥克斯之間問題。”

——《芝加哥太陽時報》。

但並非大家都讚同《太陽時報》的觀點,《華盛頓郵報》就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DD和米高梅,迪士尼和米拉麥克斯,這兩者之間有共同點麼?當然,他們同屬一個老板,卻獨立製作發行電影作品。那麼它們的不同之處呢?是的,重要的是它們的不同之處,米拉麥克斯的核心並非迪士尼影業的CEO,也並非迪士尼集團的CEO,而是韋恩斯坦兄弟,所以本部和米拉麥克斯會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不得不去其一以協調雙方的關係。可是DD影業和米高梅則並非如此,它們擁有共同的核心人物——丹尼爾.桑德勒。

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歌舞青春》《魔力麥克》這些米高梅今天的大火影片,還是新《007》的邦德人選,乃至明年初推出的文藝片《黑天鵝》,都來自於丹尼爾.桑德勒的意誌,他一手推動米高梅獲得新生,並塑造了米高梅新的方向。至於DD影業,哪怕丹尼爾在避免取代CEO的職能,可是誰都知道,DD影業說話最有用的還是丹尼爾.桑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