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斯.李讚同李桉的看法,但他在發言之後,半是調侃,半是認真地提到了丹尼爾。
“丹尼爾的名字在好萊塢差不多等同於傳奇,他對市場、對觀眾的敏感,他在表演上的天賦和演技,都是好萊塢最頂級的,在美國,他的一場演講常常被開到百萬美元的價格,遠比前總統要來的更貴。所以,今天我覺得一定要讓丹尼爾多說一些,大家會感覺自己賺到很多。”
不論接下來是不是丹尼爾的發言順序,金緯肯定都是讓丹尼爾說話了。
“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國家,很難說去把握市場、把握觀眾。因為它太大,而且太複雜,文明悠久,民族眾多,這和美國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我是一半讚同李桉導演的看法,還有一半不太讚同。讚同的是,在技術上、在管理上,好萊塢確實比中國要走的更前一點,有一些是值得中國電影學習和借鑒的……另一半為什麼不讚同,我認為中國電影人在考慮如何發掘麵向全人類的表達方式之前,應該先考慮麵對中國人的表達方式。這在美國也是一樣的,好萊塢最初依靠的也是北美市場,然後自然而然地推進到全球。而中國尤其不同,你們的國家擁有13億人,這是個讓人望而生畏的數字,是美國的四倍之多。那為什麼中國的年度電影票房遠遠不如美國呢?一方麵當然消費能力有差距,另一方麵我認識是對市場的發掘不夠,沒有做出足夠多的,讓觀眾想要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美國是供過於求,競爭激勵。中國的競爭也很激烈,但實際上是供不應求的,中國的觀眾希望看到更多好的作品,並不是選擇太多,而是選擇太少。供需雙方在這裏有一個矛盾,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中國電影從業者深思的。”
除此之外,丹尼爾毫不避諱地表達了DD影業的中國戰略。
“我們會也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全麵地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麵當然是爭取將我們在北美製作的電影以符合中國政策的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第二方麵則是進入中美合拍片的領域,和優秀的中國電影製片公司一起合作,我們來提供更好的管理,更好的技術,中國公司則提供本土的創意和故事,一起來創造好的作品。第三方麵,我們也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合作方目前還不確定,我們也會以這家公司的名義來獨立開發中國影片。第四個方麵,DD影業也會更多的來和各大公司合作,推介在世界其他市場推介華語電影。需要強調的是,美國確實是最大的票房市場,但並不是唯一的,華語電影在中國文化圈內的發展在現階段更有潛力一點,比如東亞、東南亞地區。除此之外,歐洲和非洲地區對華語片也有需求,我們會利用DD影業全球發行體係來和中國公司合作。
我們實質上不會排除任何合作方式的可能性,隻要是合理的,隻要是雙贏的,我們都願意接受,願意嚐試,願意推動。DD影業在中國要做‘百年老店’(中文),而不是‘一錘子買賣’(中文)。”
丹尼爾最後秀了兩個中文詞,讓全場觀眾捧腹大笑。
但不可否認,這兩個詞非常確切。
當著丹尼爾的麵,討論的還是相對平和很多,他21號離開中國之後,關於這段話的討論才算是進入白熱化——不同的意見非常極端。
馮曉剛就投書《南都周刊》,反駁了丹尼爾的說法,一如他的詞鋒,很不客氣,“他的意思是,中國電影人在自己家刨食吃就可以了,外麵你們沒什麼希望,再要麼就是東南亞,東南亞才多少大的市場,加一塊比不上美國的一個州。他還順道還給國內的同行挖了個坑,現在網上不少人都在捧他的臭腳,認為國內電影人做出來的東西都沒人看,不是觀眾不支持,而是沒法支持,電影太爛,不值得花錢看,這就是丹尼爾的意思,他說要進入中國市場,我倒看看,他怎麼讓觀眾花錢看他的好電影。”
紫禁城影業總經理的章強卻持不同的意見,盡管他們剛剛成功合作了《天下無賊》。
兩個人剛剛好代表民營電影產業和國有電影公司,隻能說丹尼爾的切入點是非常精確的,這也是12月中旬,經過長達半年的接洽,DD影業和中影旗下的紫禁城影業合資成立DD中國影業有限公司,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以DD中國為新公司的名字,主要是為了利用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DD影業投資8000萬美金,紫禁城影業以1億人民幣,加上部分固定資產、人員等入股,雙方按51比49的比例分配股份,紫禁城影業控股公司,但由DD影業方麵負責日常運營。
2006年年底的這一次合作,也是丹尼爾旗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事件。